济南72名泉介绍(有图).docVIP

  1. 1、本文档共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济南72名泉介绍(有图)

五龙潭,曾名灰湾泉,位于五龙潭公园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净池,是大明湖的一部分。唐天宝四年,杜甫与李邕宴饮历下亭,即在古历亭遗址处。金代《名泉碑》收录,称灰湾泉。元代池旁建五龙庙,后改名为五龙潭。历经整修,今池长70米,宽35米,以石砌岸,池广水深。溢水标高25.80米,日涌水量最高4.3万立方米。潭水沿石渠穿街过院,蜿蜒北流。1986年以潭建成五龙潭公园。 黑虎泉,位于环城公园东南隅,北与解放阁隔河相对。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因水声轰鸣,状若虎啸,或洞卧巨石,形似卧虎而得名。泉水标高27.88米,水自高2米、宽1.5米、深3米的洞穴岩孔涌出,从3个石雕龙头口中喷入长13米、宽9米的石砌方池,由池北岸泻入护城河,形成一道白色水帘,与周围,山石树木、楼台亭阁、曲径拱桥等园林建筑相互辉映,蔚为壮观。 北魏《水经注》称“泺水”。文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趵突泉”名见于文字的最早记载是宋代熙宁六年(1072年)曾巩撰《齐州二堂记》。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列济南七十二泉之首。 位于章丘明水镇百脉泉公园,为明水诸泉之冠。百脉泉水从许多看不见的脉孔中涌出,似百条大脉,泛出参差错落的颗颗“珍珠”。百脉泉池长26米,宽14.5米,深2米,池岸由青石砌垒,东西向架一虹桥,池岸和桥上装饰雕刻石栏。池底涌出数不清的水泡,缓缓地浮上水面,好象滚动的珍珠,所以当地人也称为“珍珠泉”。 天镜泉位于五龙潭公园西南隅。因泉水平明,日月星云倒影如天垂镜而得名。明代刘敕纂《历乘》载:“天镜泉,昔名江家池,张元平(张鹤呜)观察改为天镜泉,其泉清澈可爱”。清代郝植恭收录《七十二泉记》。今池长14.5米,宽13.6米,深1.4米,石砌池岸,最大日涌水量15500立方米。 扈泉,位于洪范池南约l公里处,云翠山北。因北临扈国都城(遗址)得名。源自山岩壁下部深洞,丰水时,自洞口喷涌而出,触岩击石,浪花飞溅,声传数里,经石坝跌落,形成瀑布,气势壮观。岩壁上镌明代进士孟一脉题“扈泉涌碧”巨字石刻。 书院泉(曾名东流泉),位于洪范池东天池山下书院村,旧《东阿县志》有记载。因明代中丞刘隅曾临泉建书院取名。池呈方形,以石砌岸,水自岩隙涌出,汇为边长8米的水池,日涌水量800多立方米,自池南壁石雕龙头口中吐出,沿石渠盘街绕户,穿林润水,流入狼溪河。 洪范池,位于平阴县洪范池镇。《东阿县志》载“池在城南15里群山之中……泉仰吐其上, 石为池。”以洪水就范之意取名。池呈方形,以石砌岸,边长7米,深6米,周置石栏,栏外有平台,泉水自池底及四壁溢出,日涌水量约1000立方米。“不以旱涝而消长,不以冬夏而变温”。由于泉水平稳上浮,将硬币掷于水面上能旋浮多时,经阳光照射,金光闪闪。“洪范浮金”是著名的历史景观 檀抱泉,位于灵岩寺景区明孔山下第四峪村。因以石修建的洞穴式泉池上部有1株胸围1米左右的古青檀树取名。洞深、宽各3米,高1.2米,水自岩洞流出,积于1.8米石砌方池,再沿暗渠流入长40米,宽14米至20米的蓄水池。 清泠泉,位于五峰山洞真观玉皇殿东侧。因清泉激石,泠泠作响而得名。水自岩壁石雕龙头口中流出,落入边长0.8米的石砌方池。尔后,一脉经溢水口西流,穿石桥入“玉女盆”;一脉至玉皇殿前石桥下水池。清泠泉周围还散布着青龙、白虎等许多历史名泉,形成各具特色的泉水景观。 大泉,位于锦锈川乡大泉村。清道光《济南府志》载:“马帝泉,一名大泉,泉流入锦绣川”,拟指此。因水流量大而得名。每小时涌水量达54立方米,汇于面积4000平方米的池塘中,受水位深浅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池水呈五彩状,水盛时从溢水口流出,沿九曲河北流入锦锈川。 都(突)泉,位于柳埠镇突泉村,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收录。清《七十二泉记》文中说:“都泉为岱阴诸泉之总聚也,池之所聚曰都。”此说似与周围并无多泉的事实不符。但此泉水势旺盛,涌出后呈凸起状,故又以其形称突泉。池呈井形,长、宽各1米,深7米,以石砌成。水由池上部井壁方孔东流折向南至东西大街南侧沿石渠漫流,形成溪抱渠绕之势,故古时曾称此村为溪抱村。 避暑泉,位于袁洪峪南岭,明《历城县志》、清《七十二泉记》均载。因气候凉爽,宜于盛夏避暑而得名。今为半露崖处的封闭式圆池。水由池壁圆管涌出,经塘湾状石池,婉蜒流入亓城峪茶臼河。 涌泉,位于四门塔风景区。《历城县志》载:“在神通寺西”,清《七十二泉记》收录,称涌腾泉。泉水自白虎山山腰岩隙涌出,由石雕龙头口中喷入长5米,宽4.5米的石砌方池,再从南岸溢出,依山势三迭而下,形成“悬崖飞瀑”、“细水长流”、“锦上添花”等景观。池旁立明代天启3年(1623年)(重修涌泉碑记)及建于明万历六年的涌泉桥。 白泉,位于王舍人镇纸坊村北。金《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