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全镇志》 - 政府信息公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福全镇志》 - 政府信息公开-.doc

福全政区历史沿革 福全境域,在绍兴古城西南,与古城出入于常禧门。地处原山阴县东部,东与亭山连陌,南与兰亭、漓渚为邻,西与柯岩相依,北与东浦接壤。 福全之名,由山而来。境内有一山状似倒覆之舟,陈桥驿先生在《〈水经注〉记载的古代绍兴》中说:“《渐江水注》篇中记及古代绍兴的人、地、事物达七十条左右……仅仅从篇内记叙的古代绍兴一带的地名来说,诸如鼓吹山,石矾山,麻潭……覆舟山……等等,也都是此篇以前他书所罕见的”。可见自《水经注》始,古籍记载中称此山为覆舟山。民间称此山为覆船山,后人以谐音雅称“福全山”。建国后建政时以“福全”作乡名,后沿用至公社名、镇名。 宁绍平原在卷转虫海浸时期,遭遇了洪水的淹没。距今七、八千年前,开始沦为一片浅海,距今六千年前,海浸达到最高峰,会稽山、四明山北麓,都成为一片汪洋。福全境域因西南部山脉的隆起,成为这片汪洋的南缘。约距今四千年前,开始海退,成为一片沮洳沼泽,越族先民又从南部会稽山地北移,福全境域当是最早垦殖的海滩之一。人们依山而棲,步步为营,逐渐北移,在洪水过后的丘陵地上繁衍生息。古代之所以称这里为“荒服”之地,缘于这次卷转虫海浸。其实,宁绍平原本也是丰腴之地,这在已经发现的河姆渡文化、跨湖桥文化中,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把这里的历史地理和遭遇突发事件综合起来考证,是我们应取的态度。也证明了沼泽和焦苇之说,只是这一地区文明史中的一个环节。 这种洪灾过后的重新开发建设,由越族先民从南部会稽山地北移,而使福全境域最早得以垦殖,开始了人类文明史的新篇章。虽然这种论述,时于一个乡镇的弹丸之地来说,现在——或许是将来,都无法具体地以考古或史料记载来证明其论点,但就其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论述的合理性来说,应该是可以想见的。 第一节 沿革 新石器时代,福全境域已有原始先民从事渔猎捕捞,刀耕火种的农垦活动。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古稽北平原的丰腴和生产力的发展,福全境域以外的东北部地区,已有雏型城市形成。 晚更新世以来十万年间的第三次海浸——卷转虫海浸,波峰于6000年以前,退露于4000年以前(目前还在进一步海退之中)。人们山居之后,又移向北部平原。福全境域属会稽山北麓浅海的南缘,大禹治水,大会诸侯于会稽之山,斩防风氏于型塘之地,都得经过福全境域。因此,地属于越。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句践迁都、吴越交兵、句践复国,福全境域应是越国城外乡、里之属,且是交通要冲。由福全容山而南,崇山峻岭中有通往诸暨的故道;由容山而北,有始自迪埠的水路通向西北。因此民间传说,西施由容山南面的会稽故道来到越国都城,在此途中整容,故命山为“容山”;后来西施又由此登船西去吴国,为寄托家乡人民的美好祝愿,故名水村为“迪埠”。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秦统一全国,行郡县制,更名大越为会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嬴政东巡至会稽,将原越地更名为山阴县。福全境域属会稽郡山阴县的郊外乡里。 汉·晋因之。福全镇梅里村对岸山北坡的东汉时期陶窑遗址,分布面积约1200平方米,堆积层厚度约0.8米,窑址保存较好。印证了福全境域在东汉时期制陶工艺的发展和水平。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筑成鉴湖。福全境域当属南鉴湖地区。至今福全镇的屃石湖(西北段又称容山湖)为古鉴湖的遗存水域,是古鉴湖留下来的最为开阔的水面。南朝陈时,析山阴县分置会稽县,山阴县设12乡,会稽县设26乡。福全境域属山阴县郊外乡里。 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杨坚平陈后,废山阴县,并入会稽。福全境域属会稽县西郊乡里。 唐武德初,乡辖里并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在城邑设防,在四野为村。武德七年(624)复置山阴县,属越州治。翌年又废山阴县,并入会稽县。垂拱二年(686)复置山阴县。大历二年(767)又省。大历七年(772)又复置。元和七年(812)又省,十年(815)又复置山阴县,福全境域随山阴县的析出或归并,分属山阴县或会稽县的郊外乡里。 自唐天祐四年(907)始,为五代十国时期,越州地属吴越国,为吴越州(东府)治。至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归宋。福全境域属山阴县郊外乡里。 北宋熙宁三年(1070),行保甲法,始改乡为都,改里为保。元丰八年(1085)废都保,郭外仍以乡统里。福全境域的乡里名称也随之变动。 南宋绍兴元年(1131)10月,改越州为绍兴府,仍设山阴县。福全境域属之。 据《嘉泰会稽志》载:福全境域在南宋嘉泰元年(1201)属山阴县十四乡中的承务乡,“承务乡在县西南二十七里,管里二:洪渐里、道泰里”。 福全境域内屃石湖南有滨狮山。《越中杂识·陵墓》载:“宋宫嫔墓,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漓渚屃石湖滨狮山侧,有二十四处,俗称二十四堆者是也”。南宋皇陵在富盛攒宫,宫嫔墓在福全屃石湖南,倒是东西相对的两处墓葬群。民间由是根据山形,呼滨狮山为挺尸山。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

文档评论(0)

kunpeng12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