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印度早期佛塔信仰的形成与流变.doc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印度早期佛塔信仰的形成与流变

印度早期佛塔信仰的形成与流变 湛如法师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早期佛塔研究的资料主要有三类,第一是部派佛教的律藏与相关的论书,律藏包含了丰富的早期佛教教团史资料,对部派佛教时期的佛塔信仰也有着详细的记述,是研究早期佛塔史必不可少的资料。第二类是与佛塔相关的碑文,随着佛教考古与美术史研究的推进,一些佛塔群的碑文得到解读与诠释,一些碑文资料尽管简短,但对探究佛塔的信仰形态及信仰阶层有着重要价值。第三类是经典中的佛塔记述,以涅槃系统为主的早期佛教经典及以《法华经》为核心的大乘经典对佛塔信仰有着肯定与批判的诸多报道,为我们探寻佛塔信仰的演进提供了非常珍贵的信息。 关于印度早期佛塔问题的研究,深受印度佛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首先从考古学的视角对佛塔的发掘调查、舍利容器、佛塔的构造、雕刻物品的内容比定及佛塔相关的碑文解读等方面均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果。早在1870年,印度考古学调查局的A.Cunningham基于对古代印度文明的热衷与赤诚,对古印度佛塔率先进行了开创性的发掘与研究,特别就Bharhut塔的碑文解读及雕刻内容的比定等领域获得了丰硕成果。J.Burgess于1883年分别对西印度及南印度石窟寺院进行考古调查,并先后发表了引人瞩目的调查报告。,1894年,对南印度的佛塔研究又有了进展,A. Rea的研究成果即是当时的代表作。 此后不久,一些相关的佛教考古调查报告与各种最新的年报等陆续发表了与佛教遗址关联的研究成果,分别从美术史、古建筑学、雕刻等方面对佛塔进行了讨论,使佛塔的考古学研究出现了更为喜人的景象。1926年,B.M. Barua与K.G. Sinha对 Bharhut从碑文解读及雕刻图像学的诠释方面取得了进展,但资深碑铭学者H. Lüders则通过对Bharhut的雕刻图像内容与佛教文学的比较研究,对B.M. Barua的许多论点提出了质疑,就碑文与图象的传说做了深入的解释。此外,A.K.Comaraswamy及逸见梅荣的佛塔解说类专著也陆续出版。而高田修的《佛教传说与美术》、静谷正雄的《印度佛教碑铭目录》及上野照夫的《印度美术考论》更为古印度佛塔的考古学研究凭添了许多便利。 佛塔起源与展开的研究,自四十年代以来同样有许多论著发表,而对印度佛塔进行综括性研究则始于七十年代。M.B5nisti对佛塔一词做了语意考察、佛塔信仰、佛塔九种类型的划分及与佛塔相关的学术评论,同时还就佛塔构造与教理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印度后期密教的佛塔建造也有论述。值得关注的是德国海德堡大学南亚研究所于1979年7月开设了关于佛塔问题的研讨会,广泛搜集了与佛塔研究相关的最新成果,收到二十四名学者的佛塔研究论文,由A.H.Dallapiccola主编为《佛塔—它的宗教、历史及构造的意义》一书,收入《南亚研究论丛》第五十五卷,于1980年正式刊行。其中G. Roth通过对根本有部律的杂事(K2udraka-vastu)、藏译本的《制多形状律所出经(Caitya-vibhqga-vinayodbhqvas[tra)》及大众部系统的说出世部所属的梵文文献《塔相颂解(St[pa-laka2aza-kqrikq-vivecana)》等四本文献的对比研究,就佛塔构成要素的名称等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研究。 探讨佛塔信仰的起源与展开成为了解部派教团与初期大乘教团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将对大乘佛教信仰源流的解明有着积极意义。 1962年,Barau以律藏资料为核心对佛塔信仰进行较为系统研究,主张部派佛教已经存在佛塔信仰,礼敬佛塔是律藏重要内容,而决非局限于大乘佛教的宗教行事。同年,S. Dutt指出民众通过佛塔与佛像的崇拜,对大乘佛教的促生有着一定关系。 1966年,H. Sarkar对佛塔关联建筑物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僧院与佛塔、大小乘建筑物的判别等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兴趣。1968年,平川彰在《初期大乘佛教研究》一书中讨论了部派佛教与佛塔的关联,通过对律藏资料的详尽考察后指出,律藏中有关佛塔的资料系后来所改编而增加的,并非部派律藏的原貌,是大乘佛教所特有的现象。同时,平川彰还进一步强调说,尽管巴利律对佛塔的记载不明确,但并不否认巴利上座部礼拜佛塔。根据《岛史》及《大史》的记载,锡兰对佛塔的运营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巴利律只所以对佛塔记述不明确,主要是在巴利律定型之前,僧伽对佛塔的经营尚未有直接关系。 1969年,高田修的《佛像的起源》与《佛教美术史考论》两书出版,作者从佛教美术史的角度对佛塔为大乘起源说作了详尽的反驳,认为从考古学的立场,早期佛塔与大乘佛教并不存在任何关联,这一论点对西方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一般学者所接受。在此前后,日本印度佛学界对佛塔研究倾注了许多关注,并有一些成果问世,纪野一义、静谷正雄、奈良康明、塚本启祥、梶山雄一、宫治昭、杉本卓洲及肥塚隆分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