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余开亮—上课笔记整理..doc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美学史—余开亮—上课笔记整理.

中国美学史 余开亮 导论:何为中国美学 一、美学与中国美学 西方美学研究历程 美本身研究——审美心理研究——艺术哲学 西方美学学科历程。鲍姆加登的“感性学”——康德的“情感学”——分析美学——美学转向(生态,环境,身体,空间,视觉,文化研究) 中国美学 感性学+情感学+形而上学 各个学科最早的时候就是讲经典儒家道家历史文学家写的东西,后来我们划分为经史子集。现在就分类了。学科的现代的划分。都是在学科的现代区分下成立的。讲一个现代性建制的中国美学史,用什么标准去衡量那么多文献哪些讲的是美学。什么是美学。再去衡量那些古代的材料,才能建构自己的中国美学。 3、理念是上帝的,画家画的床,模仿的是现实中的床,艺术家所做的事情是摹本的摹本,现实中的床是模仿理念的床,所以他贬斥那些人,赶出他的理想国。他要获取的是一个理念的世界。这是一个哲学思辨的研究。慢慢到经验主义,从日常经验开始研究美,就是研究这个美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有一个什么过程。开始探讨一个心理过程。近代以来放弃美的本质,转向经验的。转向认识论。后来进入了艺术哲学,也就是分析美学,讲对艺术的,艺术中很多的概念术语,对这些东西进行语言分析,进行语言批判。维特根斯坦有些分析学派,把握维特根斯坦的一些观点运用到艺术批判的范围,艺术就是表现。艺术这幅画表现了一种愤怒的情感,分析美学家会说画怎么有情感。当你进入一种语言分析的时候,发现一种东西的科学化。离人的越来越远,不再具有切身性,这种学问就离开了人本身。 4、感性学。后来真正把美学的建立是由康德建立起来的。第三个批判就是一个美学的问题。他实际上抓住的问题就是关于情感的问题,知情意,有不同的学问来对应这样的学科,真善美就是知情意的相互对应,康德讲用情感学来建构美学。后来转向就是分析美学,到现在美学转向就是越来越广泛,不管是西方还是国内越来越转向现实问题。美学不是认识论的问题,而是进行一种感觉,引起情感的反应。这种情感哲学也说了其实有可能是美学的性质。对生活的光景,境界的论述也是充满情感,中国人在做哲学的时候需要带有很多体验的你问题,带有情感性的进入。如何让人的生命达到一种自由,都是中国人对于美的一个看法,对美的关注思考,最终都想让人达到一种超越。 二、中国美学是生命智慧之学 智慧之学:智慧分为知识型智慧和生命型智慧。知识型智慧多为自然科学。生命型智慧分为人文学科和宗教。知识型智慧:以自然科学为对象,注重可证性与实用性。生命型智慧:以人自身生命为对象,注重反思性与情感性,是对生命意义的反思,这反思主要解决生命身心如何安顿的问题,超越的问题。 生命的局限性(人所注定的命运) 面对命运的多种文化策略 哲学:以理解的方式 宗教:以信仰的方式 艺术(美学):以感性情感体验的方式 命就是人无法改变的必然性。中国相信这样一种冥冥之中的命运,例如现在新儒家讲对命的敬畏。哲学是先理解后信仰,宗教是先信仰后理解。 (3)中国文化主要体现为生命型智慧。道和艺术。中国文化致力于如何实现人与天道的结合。生命来自天道的运行,人能达至天人合一的境界,则与天道契合,则能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进入天道的无限。中国文化主要思考的问题是,要内在超越天人合一的问题。 三、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与美学视角 天人合一的文化母题 中国文化的天人关系: 天道——命——性——情(志)——欲 天 人(心身) 后三个变成人(身心),天道是天。 儒家:以情显性,以性统情,性情中和。道家:克情复性,达至性命之情,天地之情。 儒家是肯定情的重要性,道家是人如果能够以一种本身的状态存在就能够达到天人合一。 天人关系是一种境界论 境界论是存有论、价值论、目的论,是生命存在意义的无限展开,是情感和德性的合一,是感性和理性的合一,是具体生命和无限目的的合一。 生命境界的达成方式 从内外形态分:内在达成:心性的存养扩充,即个人修养;外在达成:操作与实践,即身体实践。 从生活领域分:道德达成:道德修养,道德实践;审美达成:审美修养,审美实践。 中国美学关注的是生命境界的审美达成问题 即解决中国文化中感性审美层面向形而上生命境界如何通达的问题。 “中国美学史”课程正是要展现中国文化中的感性-象层面(艺术品,天地自然,个体情感,具体生命),并思索此感性层面指向的观念—道内涵(天,道,意境,神韵)。 美学作为形而下向形而上的桥梁,作为艺术与哲理的贯通,有致地化解了可爱与可信的矛盾。 四、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资料来源 研究对象。 中国典籍中关于审美的理论以及感性形象本身中蕴含的审美意识。以审美理论为主,根据不同时代特征,对审美意识进行取舍。 研究目的。 “同情的理解”,了解中国古人的感性生活,了解中国艺术和观赏方式,激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理解古人的生命智慧,激发对个体生命的体认。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