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9
五、采样时间和频率 参见P158表3-7 表3.6 国家环保局颁布的城镇空气质量采样频率和时间 监测项目 采样时间和频率 二氧化硫 隔日采样,每天连续采样24±0.5 h, 每月14~16 d,每年12个月 二氧化氮 (或氮氧化物) 同二氧化硫 总悬浮颗粒物 隔双日采样,每天连续采样24±0.5 h, 每月5~6 d,每年12个月 灰尘自然沉降量 每月采样30±2 d,每年12个月 硫酸盐化速率 每月采样30±2 d,每年12个月 表3.7 污染物监测数据统计有效性的规定 污染物 取值时间 数据有效性规定 SO2、NOx、NO2 年平均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44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2个日均值 TSP、PM10、Pb 年平均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60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SO2、NOx、NO2、CO 日平均 每日至少有18 h的采样时间 TSP、PM10、B(a)P、Pb 日平均 每日至少有12 h的采样时间 SO2、NOx、NO2、CO、O3 1小时平均 每小时至少有45 min的采样时间 Pb 季平均 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F 月平均 每月至少采样15 d以上 植物生长季平均 每一个生长季至少有70%个月平均值 日平均 每日至少有12 h的采样时间 1小时平均 每小时至少有45 min的采样时间 六、采样方法和仪器 一、直接采样法 (一)注射器采样 (二)塑料袋采样 (三)采气管采样 (四)真空瓶采样 图3.5 真空采气瓶示意图 图3.6 真空采气瓶抽真空装置示意图 图3.4 采气管示意图 二、富集(浓缩)采样法 (一)溶液吸收法 图3.7 气体吸收管(瓶)示意图 (二)填充柱阻留法 吸附型填充柱,分配型填充柱,反应型填充柱。 。。。。。。。 颗粒状填充剂 抽气泵 ﹡ ﹡ ﹡ ﹡ ﹡ ﹡ 组分 空气 图3.8 填充柱阻留法示意图 (三)滤料阻留法 图3.9 颗粒物采样夹和滤料采样装置示意图 (四)低温冷凝法 图3.10 低温冷凝采样装置示意图 (五)静电沉降法 (六)扩散(或渗透)法 (七)自然积集法 图3.10 标准集尘器示意图 图3.11 干法采样集尘器示意图 1. 降尘试样采集 2. 硫酸盐化速率试样的采集 常用二氧化铅法和碱片法 三、采样仪器 (一)组成部分 收集器,流量计,采样动力。 图3.13 几种常用的流量计示意图 皂膜流量计 孔口流量计 1.隔板;2.液柱;3.支架 转子流量计 1.锥形玻璃管;2.转子 (二)专用采样器 1. 空气采样器 收集器 流量计 采样泵 定时器 图3.15 大气采样器实物照片 2. 颗粒物采样器(1)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 图3.16 大流量采样器结构示意图 (2)可吸入颗粒物采样器 图3.17 TSP采样器实物照片 图3.18 旋风分尘器原理示意图 图3.19 向心式分尘器原理示意图 图3.20 三级向心式分尘器原理示意图 图3.21 撞击式分尘器示意图 佩戴在人体上,可以随人体活动连续地采样,反应人体实际吸入的污染物的量; 由外壳、扩散层和收集剂三部分组成; 可以根据待测成分的不同,改变收集剂的组成。 (3)个体剂量器 七、大气监测方法及质量保证 化学监测——以化学反应为基础,设备简单、经济、易行,有一定可靠性。国内外普遍采用 仪器监测——建立在仪器分析的基础上,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速度快,易于自动化,但仪器较贵。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动物、植物)对污染物的反应来监测 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程序、方法和措施见第九章 监测方法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大气污染监测(1)主要内容: 第一节、大气污染概述 第二节、大气监测方案的制定 第三节、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仪器 第四节、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 第一节 大气污染概述 大气、空气和空气污染 对人类有影响的:距地面10km 地球半径 大气厚度 氮78.06% 氧20.95% 氩0.93% 其他气体0.1% 有害物质: 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 大气污染 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对人体、生物、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大气状况。 大气污染物对人类的影响 一个人每次呼吸约需0.5L空气,每天呼吸空气总量约为6-12m3,停止呼吸几分钟就可能死亡 影响人类健康的途径 通过皮肤、眼睛粘膜的表面直接接触 通过消化道系统食入含大气污染物的水、食物 通过呼吸道系统吸入被污染的空气 产生的危害取决于: 污染物的性质、成分、浓度、持续作用时间、作用部位 人体的敏感性(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 危害类型 直接危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钢结构吊装专项施工方案(技术方案).doc
-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pptx VIP
- 05S804:矩形钢筋混凝土蓄水池.pdf VIP
- 01-泌尿系统疾病总论.ppt VIP
- 物理治疗学神经生理疗法Bobath技术.docx VIP
- Unit 3 My favourite food Lesson 2 Happy birthday, Amber! 单元教学设计 粤教沪外教版英语三年级下册.docx
- Andrews分析法诊断正畸.pptx
-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提纲及答案2.doc VIP
- 2025年湖北省遴选面试真题及答案大全解析.docx VIP
- DB11T 1832.15-2022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第15部分:通风与空调安装工程 conv.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