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墓葬玉衣成因考.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代墓葬玉衣成因考

汉代墓葬玉衣成因考 关键词:玉衣 形成 原因 【引言】 汉代的墓葬文化中的玉衣文化可以说是和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同属于汉代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 玉衣经过缀玉面幕、缀玉衣服、玉衣套的一系列发展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本文主要就玉衣在汉代的空前发展,试对玉衣的形成原因做初步的探讨。 汉代玉衣文化在汉代的繁荣 汉代玉器是承前启后的发展时期,在继承了先秦玉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汉代玉衣以其独树一帜的时代特征、复杂的加工工艺、巨大的形制和严格的等级制度而备受瞩目,可以称得上是汉代玉器中的代表形式,同时也是丧葬用器不同于前代的部分。 玉衣又称“玉匣” 或“玉柙”《韵会》中有:“匣,通作柙。”《辞通》中称:由东周时期尸体局部使用的丧葬用玉如缀玉面幕、缀玉衣服、玉衣套等演化而来 “及至东园秘器、珠襦玉柙,豫以赐贤。”(《汉书·董贤传》)颜师古注:“《旧汉仪》云:……珠襦,以珠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腰以下,玉为柙,至足,亦缝以黄金为缕”。玉衣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脸盖 2、头罩 3、上衣前片 4、上衣后片 5、右袖筒 6、左袖筒 7、右手套 8、左手套 9、右裤筒 10、左裤筒 11、右鞋 12、左鞋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是我国考古发掘出的保存最完整的汉代玉衣,出土后引起了极大轰动。刘胜玉衣,全长188cm,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片的大小和形状,是按照人体各部分的不同形状设计的,其中绝大多数是长方形或方形,也有少数是角形、梯形和多边形的,玉片的角上穿孔,再用金丝编缀起来。玉衣的形制分为头部、上衣、裤、手套和鞋五大部分。其中头部由脸盖和头罩组成,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组成,裤由左、右裤筒组成,手部作成五指形,足部成鞋靴状。玉衣是汉代皇帝和显要贵族死后特制的殓服。刘胜之妻窦绾玉衣长172cm,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约700克,结构和刘胜的玉衣基本相同。“金缕玉柙”,“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甚至是外邦夷族的国王死后也是“其王葬用玉匣” ③。汉代的统治者为了明确这种等级制度更是为此专门设立了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 此外,东汉朝廷还将玉衣赐给少数民族的君主。例如位于东北的夫余国,其国王殓葬用的玉衣就是东汉朝所赐予的。朝廷先将由东园制作的玉衣运往边境的郡县,夫余王死后则“迎取以葬” ④。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玉衣标志阶级地位的礼器的作用。 玉衣除了以上的作用外,还具有装饰尸体的作用。汉武帝刘彻的玉衣“镂为蛟龙鸾凤龟鳞之象,世谓之为蛟龙玉甲”④。扬州甘泉山汉墓所出土的玉衣片中有些刻有蟠龙纹,并贴以金片。河北邢台汉墓出土的二百多片玉衣片中则有一半左右雕刻蒂纹或云纹,纹饰镶嵌有金丝金片等。 玉衣的形成 玉衣的形成大体由东周时期尸体局部使用的丧葬用玉如缀玉面幕、缀玉衣服、玉衣套等演化而来。 缀玉面幕为覆盖在死者脸上的物品。《礼仪·土丧礼》中记载古时覆盖在死者脸部用“布巾”、“面幕”面幕是用一尺二寸见方的织物制成,外黑而里赤,四角有带,可系于死者脑后。其上的玉器大都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形状像五官中的某一部分。二、玉器上穿线的孔都是由侧缘通向背面。从考古资料上来看,早在东周时期就有缀玉面幕、缀玉衣服的出现。1954年到1955年在洛阳中州路发掘的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就有出现。这种缀玉面幕、缀玉衣服就极有可能是汉代玉衣的最初的雏形。根据《仪礼·土丧礼》记载,古时覆盖在死者的脸部用“布巾”,而包裹整个头部的则称为“掩”。在覆盖面部织物上缝缀玉片以象征面部器官,这种现象可以认为是玉衣头部脸盖的雏形。至于玉衣头部的头罩,则应裹首的“掩”发展而来的。 在上述墓葬中还发现有些死者的身上也有一些带孔的长方形玉片。应是缝缀在死者的衣服上的,《墨子·节葬下》记载:“诸侯死者,虚车(库)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吕氏春秋·节丧篇》则载:“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高诱以“玉匣”注“鳞施” 。“鳞施”就是指缀玉衣服,而这种殓葬服饰即为汉代玉衣的前身。 玉衣套是继缀玉面幕、缀玉衣服之后向玉衣发展的一种过渡形式徐州托龙山M1出土了玉头套和足套。头套结构完整,形制清晰,将玉片缀于织物上,然后套在头部用玉片包裹于身体的各个部分,已经具备了玉衣的基本特点。山东临沂洪家店汉墓出土了玉面罩、玉帽、玉衣套、玉鞋(袜)共六件。由1140枚玉片组成与完整的玉衣相比没有上衣、袖子和裤筒。可以说玉衣套已经极为接近玉衣的形制了。 汉代墓葬中大量出现玉衣的原因 玉衣能够形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