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导林兆华-中国戏剧少见多怪.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导林兆华-中国戏剧少见多怪

大导林兆华:中国戏剧少见多怪   剧院关门啦 “唯有北京人艺有自己的风格。” “唯有北京人艺有自己的传统。” 这是学者、专家们讴歌人艺的咏叹调,在我看来,这却是中国戏剧的耻辱! 这么一个大国就那么一个有传统的剧院,还有脸宣扬,真不明白这些理论家们安的什么心。 北京人艺的晚辈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在空谈什么继承,什么中国学派,我都觉得烫嘴。 “深厚的生活基础,鲜明的人物性格,京味的语言特色”---这叫传统?这叫风格?有见识的戏剧家吃了什么迷魂药了?什么巴掌挡住了你的双眼?这是一般,特殊才是个性。 80年代我去过巴黎、柏林、伦敦,走访了传统深厚的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布莱希特剧院及莫斯科艺术剧院。 有次在柏林看了席勒剧院的一个戏,走出剧场,翻译问我:“此戏如何?” “这个剧院不久就会关门。”我不知怎么说了句这样的话。 第二年又去了柏林,还是那个翻译,问他:“席勒剧院还在吗?”他说:“真的关门啦。” 在布莱希特剧院看了它的保留剧目《大胆的妈妈》,和我多年前在北京看的电影纹丝不差。散场后我访问了那位演妈妈的主角:“这个保留剧目有什么改动吗?”她说:“一句台词都没有改过……”她的自豪感叫我不舒服,只好自我间离。 在英国我访问了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艺术总监:“贵院演莎士比亚戏剧有不同表达方式吗?” “一切戏剧观都在莎士比亚戏剧中。” “莎士比亚是戏剧顶峰,戏剧还要不要发展?” 他的傲慢让我没心思跟他谈下去,我不客气地白话起中国戏曲,“你们西方是不可比拟的。” 访问莫斯科几家剧院,我知道莫斯科艺术剧院早已落伍了,塔干卡留比莫夫剧院、共青团剧院、瓦赫坦戈夫剧院早已超越了它。叶甫列莫夫早在七十年代就成立了现代人剧院。前两年我们剧院也做国际邀请展,莫斯科艺术剧院带来的戏,我看了十几分钟就走了,没什么新意。 在法国最有声望的法兰西喜剧院(也叫“莫里哀之家”)看了几次演出,真叫人失望。有一年看了《无病呻吟》,就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表演、读词、舞台……没有一丝新的东西。 第二天访问了他们的负责人,他说:“我们保留了莫里哀时代的演出风格。” 无个性创作,不是艺术,是模仿。 重复就是倒退! 多年前,于是之老师让我排《茶馆》,我就提出条件:焦(菊隐)先生是我内心特别崇敬的一位大师,但如果今天排《茶馆》还按焦先生的版本描红,再重复原来的面貌,这不叫继承传统。但我们多年以来都是这样的“继承”,我后来和人艺都不争论了。 人艺的《雷雨》《茶馆》几十年前是怎么演的,几十年后整理整理还是这样演。这样的描红就是继承吗?我不认为是。没有发展就没有继承。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我排新版《茶馆》时,也是颤颤巍巍,实际上也不敢大动,因为那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大动会遭到不同的意见。 现在我终于懂了,老艺术家为什么总说传统---不说传统就没的可说啦!重复、模仿、照搬是他们的宠儿。对那些努力发展传统的新一代,他们视而不见,不予承认。在他们眼里我已是不肖子孙。 有时我想,我也算是老艺术家呀!凭什么就许你们说,不许我也说说呢? 整理《大将军寇流兰》,几年没演,都忘啦!这部戏很耗资费劲的,要组织百个民工做群众,还有两支人少的重金属摇滚乐队。 易立明对摇滚乐队较熟悉,选了几个酒吧叫我去看,最后选了“痛苦的信仰”“窒息”两支乐队。他们配合排戏很认真,可以专门创作配曲,也可以根据剧情即兴。排戏那些日子里震翻了人艺。如果没有他们的现场表演,用录音会逊色很多。 演出后一些专家们批评:“莎士比亚的戏怎么放上了摇滚?不伦不类!” 传统是要发展的,不能用传统压人,更不能像某最高学府博导理直气壮所倡导的,按着年轻人的脑袋“描红模子”。 革命都不能吃老本,艺术更吃不得,戏剧也没什么老本可吃。新学戏剧的年轻人千万别读“戏剧创作指南”或是“表导演指南”。戏剧家把戏剧理论化,让人晕头转向,按他们标定的方向走,说不定走向南极……还是在大陆生存自在。 去南极探险当然也可,但带回来的冰会化,企鹅会死,土生土长的东西才会存活。 艺术发展不是继承的结果,是独立创作的果实。自由、兴趣就是永恒的创造力! “老艺术家”之所以为“老艺术家” 现今的戏剧大多是理性的产物。直觉、灵感,有意无意地,自己就扼杀掉了。 理性不是都不好,无理性也就否定了感性。艺术创作就是感性、理性的搅拌机,搅得适度能出成品,瞎搅就是粪坑。 过士行的《厕所》是一个比较贴近现实的作品,我没弄任何花哨的东西。他们不是坚持现实主义吗?但面对真正的现实主义、不粉饰生活的作品时,他们倒迷惑了。 有人问我,为什么《厕所》是蹲着的《茶馆》?《厕所》怎么能跟《茶馆》比?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