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类电视.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非虚构类电视

第八章非虚构类电视节目 “非虚构类节目”包括新闻节目、纪实类节目等所有非戏剧类的、直接反映真实实在的内容,它是一个相当广泛的门类。在本章主要向大家介绍中国的纪录片和中国的法制节目。 第一节中国电视纪录片 纪录片是高品位的影视形态。电视纪录片是电视中最有品味,最具精品魅力,最能体现电视综合艺术的电视节目。 首次在英语世界使用“纪录片”一词的是约翰·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1898-1972)。 1926年2月约翰?格里尔逊把罗伯特?弗拉哈迪的那种不同于摄影棚制作出来的影片叫做“纪录片”(Documentary)开创了“格里尔逊”式的“画面+解说+音乐”的纪录片模式。 1929年,约翰·格里尔逊和他的纪录片《漂网渔船》一起翻开了纪录片历史的新篇章,这部真正先锋的影片为30年代的电影开辟了反映新生活的道路, 使他一举成名,被称作纪录片之父,。 纪录片概念: 英国格里尔逊:“对时事新闻素材的创造性处理。” 苏联维尔托夫:“将现实的片段组合成有意义的震撼。” 高鑫:纪录片是“对真实的创造性的诠释”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上,纪录片动态影像和声色并茂的优势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术等传统手段所难以比拟的,正因为如此,“真实”成为纪录片经典定义中不可或缺的词汇。 纪录片摄像时的开机时间、景别和角度的选择,后期制作时的剪辑加工等工作,无不渗透了制作者个人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欲念,所以,纪录片只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格里尔逊语),只是“抓住现实地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维尔托夫语),它不是复制现实的一面镜子,而是面向现实的一条渐近线。 一、早期纪录片 1958年6月1日,北京电视台播放了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主要内容是河南信阳人民抗灾夺丰收的感人事迹(另一说,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是创作于1958年10月1日、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的20分钟无声电视作品)。这部制作粗糙作品的深层意义在于,它宣布了中国电视纪录片近20年新闻纪录时代的来临。 早期电视纪录片的作用: (一)对外宣传 60年代初期,从事对外宣传的电视纪录片开始受到重视。这是因为,国内电视机还不多,电视宣传的影响受到限制;而国外则有广阔的宣传市场和重大的“反修”任务。 1963年至1965年,中国曾3次派员参加阿联(现埃及)国际电视节。但其获奖的参赛节目——《金小蜂与棉铃虫》、《对虾》和《水地棉花蹲苗》都是由中国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二)、对内教育 1963年,为了反映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北京电视台到外地拍摄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行》两部电视纪录片。这是北京电视台最早拍摄制作的光学有声片。其后制作了风光片《芦笛岩》等。那一时期较有影响的电视纪录片是《大庆铁人》、《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 文化大革命前夕文化大革命前夕,从四川到北京的“《收租院》热”。 在文化大革命中,既便于“抒无产阶级之情”又长于视觉形象愉悦的电视纪录片曾在百花凋零中一枝独秀。其它文艺形式无所作为,电视纪录片却以其富于革命激情而又多少带有艺术特色的形式反映着社会生活,成为处于文化饥渴状态中的中国人民欢迎的精神食粮。如《三口大锅闹革命》、《太行山下新愚公》、《下课以后》、《泰山压顶不弯腰》、《走遍延边唱新歌》等,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左”的时代的种种痕迹,却也代表着那个时期电视节目的最高水平。 二、记录片的进步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真正腾飞使于1978年,当时中央电视台从日本引进了一批ENG设备,这种由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构成的电子采集方式,很快替代了原先16毫米电影胶片的拍摄,大大地解放了画面纪录的生产力。 (一)、合作拍片与纪录片观念的改变 1979年,中国电视界首次与国外合作拍片。题材是“丝绸之路”,合作对象是日本的公营广播电视机构——日本广播协会。在合作中,不同观念的撞击第一次被人们强烈地感受到。 合拍工作进行了13个月,最后产生了胶片45万英尺。中国方面制作了15集《丝绸之路》;日本方面制作了13集。两个版本面貌颇不相同,于1980年5月分别在中国和日本开播。 日本广播协会为《丝绸之路》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紧紧抓住“异国风情”、“远古遐想”大作文章,极力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因而在日本掀起了《丝绸之路》热”,收视率高达20%。这在非娱乐性节目中相当可观。同时,日本广播协会出画册、印书籍,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收回了成本。而中央电视台把这部大型纪录片按照惯例拍成了一部反映中国西部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纯粹的宣传片。《丝绸之路》在中国的播放没有形成系列,时间忽早忽晚、节目忽长忽短,因而在中国观众中回音寥寥。 《话说长江》是第二次与日本合拍的电视纪录片。合作对象是私营的佐田企画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