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制度下的常态 五味杂陈说“复读”.pptx

中国高考制度下的常态 五味杂陈说“复读”.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高考制度下的常态 五味杂陈说“复读”

有了高考,就有了复读。复读是中国高考制度下的一种常态,但如今的复读已有了本质变化,不是学生没学上,而是他们希望上更好的大学—— 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咨询会上,大量复读学校也前来摆台拉生源。周 超摄(人民图片) 山东省滨州市的一对父子王宝峰、王旭东同堂复读备战高考。王宝峰一直怀着进入;美术学院的梦想,几次放弃已考取的高校,今年,三次复读后终于如愿以偿。儿子受他影响,经过放弃和复读,终于进入心仪学校。 1.质的变化不是没学上;而是上好学新学期开学,江苏各类补习学校门前又是一派热闹景象,一批心情复杂的“高四生”默然走进大门。虽然与前些年相比,江苏不少补习学校门前已;稍显冷落,但当质量较高的补习学校依然门庭若市,当复读景象又一年在人们面前呈现,无奈、黯然、淡定、希冀……人们的心中不免五味杂陈。办学规模位居;江苏高复培训校前列的泰州姜堰市某培训学校负责人介绍,学校今年新入学的1300多名学生中,达到三本分数线的理科生在半数左右,文科生在四成左右,;达到一本分数线的学生也有不少,“这些学生是因为不满意录取的学校而选择复读的”。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数字,2011年高招,江苏共录取考生4;17760人,其中统招录取410859人,示范性高职院校自主单独招生录取5122人,高考录取率达83.6%,创历史新高。江苏的教师和家长们多;数承认这样的情况:“高中毕业生不愁没大学上1江苏的学生不愁没大学上,有三个原因:一是高考招生规模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二是由于人口结构出现的生;源减少趋势已很明朗;三是助学制度可保障贫困家庭子女不致因贫失学,从而一圆寒门子弟的上学梦。招生数量的保证,可以从江苏今年实行的高职院校注册入;学改革略见一斑。2011年,江苏省开始在部分高职院校进行注册入学改革试点,26所高职院校不设统一省控线,由校方自行设定录取要求。注册招生院校;的招生计划31345人,经过三轮注册和确认,最后录取考生25580人,尚有近6000个计划名额空了下来。据统计,参加注册入学试点的26所高校;中,全部完成计划的只有11所,其他未完成计划的15所学校中,有3所招生人数不到半数。为什么学生放着大学不愿上?原因看起来很简单,因为这些学校;不能满足他们的升学理想。如果说富庶的苏南在教育资源、经济条件上,使高三毕业生选择复读有了底气,那么在相对欠发达的苏北地区,学生为何也轻易放弃;当年入学?在徐州邳州市运河中学任教多年的陈老师介绍,毕业生中每年复读的学生占到总数的百分之十几,数量不算少,但是,“真正的差生复读的很少,主;要是平时学业比较好的学生,这些孩子们就是不甘心,认为自己可以考得更好,上更好的大学。” “不是没学上,而是上好学”,在这个质的变化后面,这些;年,江苏复读学生的数量下降了很多。南京市江宁高中每年毕业1100多人,据江宁高中副校长张发新介绍,选择复读的也就二三十人。在南京市较为偏远的;高淳县,湖滨高中校长夏季云介绍,复读的学生占比不到5%。在运河中学,虽然有百分之十几的复读率,但陈老师坦承,近年来选择复读的学生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2.原因剖析 心有不甘 着眼就业 按照运河中学陈老师的说法,真正学习成绩差的孩子高招时能走就走了,而那些学习成绩有一定基储考场发挥;不理想的学生,则选择了苦读一年再搏一把。 张发新也表示,毕业后选择复读的学生主要有两种:一是高考没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心有不甘;二是家庭条件不;太好,上的学校收费太高,希望来年考一个符合家庭经济条件的高校。而前者是主要原因。 因感觉发挥不好而选择复读的也不乏尖子生。夏季云介绍,前两年;有位学生考上了省内一所“985”高校,由于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也选择到补习学校去复读。 为什么好学校对复读学生有这么大吸引力? 在运河中学;,不少毕业生反映出的是传统的一面。陈老师分析说,运河中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对他们来说,高考是改变命运的事情。因此,许多考生包括家庭都把高考;的机会看得非常重。既然要通过上大学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既然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他们更要在上什么大学上做出郑重选择。 而城镇特别是大城市的复读;学生,更多反映出的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一面。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用人单位在选择时往往提高了门槛:一个是学历门槛,在众多硕士生;、博士生共同竞争下,本科生就业相对更加困难;一个是名校门槛,不少用人单位非“211”高校毕业生不要,甚至非“985”高校毕业生不要,“第一学;历”的概念被凸显出来。几位校长和老师分析,这样的形势下,城镇毕业生中考名校的气氛很浓,而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更多是学生家长。相对于高中学生对;就业概念的模糊和懵懂,城镇家庭的家长深谙就业之道,他们心里有一本账,希望孩子在入大学时就赢在就业的“起跑线”上。在孩子成绩较好而无望名校的时;候,一旦孩子有复读的念头,他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