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煤热解技术进展及工业应用现状
第45卷 第 1期 煤 化 工 Vol.45 No.1
Feb.
2017年2月 Coal Chemical Industry 2017
煤热解技术进展及工业应用现状
1,2 1,2 1,2 1,2 1,2 1,2
邹 , , , , ,
涛 刘 军 曾 梅 谢欣馨 郑亚兰 贺根良
(西安元创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西北化工研究院,陕西 西安 )
1. 710061 2. 710061
摘 要 分析了我国煤炭赋存和利用现状,指出开发基于热解的煤利用技术路线意义重大。对国内外典型煤
热解技术进行了分类阐述,分析了各类技术的主要工艺特点;针对我国近几年部分煤热解项目的运行现状,提出
了几点建议:煤炭转化利用,应以煤热解技术为基础,开发成熟的大型多联产工艺技术,注重产品质量控制并充分
考虑环保要求。多联产技术的发展为煤炭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 煤炭,热解,多联产,环保,工业应用
文章编号:1005-9598(2017)-01-0040-05中图分类号:TQ52文献标识码:A
截止至2013年底,我国煤炭剩余技术可采储量 根据热解温度,可分为低温热解(500℃~650℃)、中
为 1145亿 t(无烟煤和烟煤为622亿 t,次烟煤和褐 温热解(650℃~800℃)、高温热解(900℃~ 1000℃)
煤为 523亿 t),占世界煤炭探明储量的12.8%,储采 及超高温热解(>1200℃);根据固体物料的运行状
比为31a;煤炭仍然占据一次能源供应的绝对主导地 态,可分为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及滚动床热解技
1]
[
位,份额高达67.5% 术;根据加热速度,可分为慢速(<1K/s)热解、中速
。
6
煤炭作为高含碳的化石燃料,在我国长期以来都 (5K/s100K/s~ )热解、快速(500K/s10 ~ 热解及
K/s)
6
充当主要资源和能源的角色。如何高效洁净地利用有 闪速(>10 热解;根据气氛,可分为惰性气氛、加
K/s)
限的煤炭资源,一直是相关企业及科研单位的主要研 氢及催化加氢热解;根据反应器内的压力,可分为常
究课题。煤的热解是指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加 压及加压热解。为了方便进行技术对比,以下按照需
热,以煤中有机大分子化学键断裂、缩聚反应为基本特 要得到的目的产品不同,将低阶煤的利用技术分为 3
征,并伴随着一系列化学物理变化,最终形成气体(煤 类:(1)煤热解提质技术,一般通过燃烧部分热解气或
气)、液体(煤焦油)、固体(半焦或焦炭)等产品的过程。 热解油提供热解反应热,目的是得到高热值提质煤
基于热解的煤利用技术路线可以克服目前煤的单一 (半焦)产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湛江南三大王庙渔港码头改扩建工程-湛江海洋与渔业局.pdf
- 湛江教育基地供水管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局审批申请公示版.pdf
- 湿疹与类固醇的谜思-香港过敏协会.pdf
-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强夯法-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pdf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医学研究生学报.pdf
- 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f6publishing.pdf
- 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tf及tfpi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f6publishing.doc
- 溶剂型冷补沥青液的路用性能-江苏大学.pdf
- 滁州20个安置小区配套工程-电梯断电自动应急平层装置设备采购及.doc
- 滇中地区作物生长期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