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工厂青年》的“零件美学”.docVIP

纪录片《工厂青年》的“零件美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纪录片《工厂青年》的“零件美学”   郭熙志的纪录片《工厂青年》(郭熙志编导,深圳渡口文化传播公司出品,2016.9.)一开始,采用了一种标准化的官方新闻报道的镜头语言,看上去仿佛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闻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有关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工业生产的新闻报道。很显然,郭熙志熟悉这种语言。他曾经在官方电视台工作过相当长时间,负责报道官方新闻。在官方新闻编导生涯中,郭熙志亦曾以独立编导的身份,拍摄过诸如《渡口》《典型》等纪录片。郭熙志早期纪录片在视觉语言方面以个性鲜明著称,他常常选择反叛性的题材和主题,以一种讽喻性的语言,表现现实生活的荒诞性。其批判性锋芒毕露,语言犀利尖刻,俨然一位以摄像机为工具的社会批评家。但这一回,郭熙志则扮演了一回社会学家,他带领一个摄制小组,进驻到位于深圳的康佳集团属下的一个工厂,在一个负责手机组装的车间与工人一起工作、生活达七个月之久。以摄影机为工具,对一处工厂的青年工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一场近乎严格学术意义上的田野调查。   缓缓移动的镜头,展示了一个光鲜、洁净和富于秩序感的现代工厂生产场景。作为一个生产电子产品的大型现代化企业,管理方似乎有着明确的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他们生产标准化的工业产品,同时也训练标准化的产业工人。工人统一着装,服装整洁、簇新,在一条条生产流水线上,按规定的程序动作,看上去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在开工之初,工人们整齐划一地宣告代表企业理念的口号,表明自己属于这个群体,并服从统一的意志。这个冗长的、略显单调沉闷的序曲,戏剧性地预示了现代工厂青年生活世界的基本调性。在工业生产流水线上,工人们不间断地重复安装、检测电子原件,根据各自的分工,从属于不同的零件。在这些零件化的个体上,难以分辨其各自的属性。直到下班的时候,机器时间的河流暂时地停顿了。工人们依序通过安全检查门,接着在整齐划一的衣帽间里,换下工作服,进入到日常生活当中。   关心社会底层,表达劳动阶层的生活和命运,是纪录片的伟大传统,也是当代中国独立纪录片的传统。但这个传统有时容易流于一种伦理姿态,在底层生活的艰难面前大肆抒发知识分子的所谓情怀,以片面的价值判断替代了整体的真实性,以致忘掉了纪录片作为生活记录的技术所应有的客观性和作为视觉艺术应有的美学原则。郭熙志在《工厂青年》中,克制了自己的冲动。他完全清楚,纪录片所依靠的是镜头,而不是自己的眼睛在观察世界。他精心使用了一种带有现代主义风格的构图和叙事,来表现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场景。产品的水流缓缓地流淌,在这条奇异的河流上,有一种“流水线秩序”,显露出现代工业的技术美学。郭熙志发现了这种美学的奥秘,他甚至为此而陶醉。他熟练地使用了未来主义的视觉语言,以一种平缓、均衡,甚至有一些刻板的长镜头,表达了一种“流水线风格”。平静的、貌似冷漠的叙事语调,近乎零度的情感,让镜头变得更加敏锐和坚定。摄影机冷漠地“凝视”着流水线上的零件和工人,在机器的“眼睛”的注视下,物质性的零件井然有序,人同时也物化为另一种零件。这是一种“零度风格”的叙事,最大限度地趋近了纪录片的叙事理想,并隐约可见安东尼奥尼、戈达尔,甚至是罗伯特?布列松的影子。这也是郭熙志纪录片艺术语言臻于成熟的标志。   影片的第三部分“故乡”,镜头转向了乡村,摄制组跟随一位青年工人回到他的故乡。很显然,郭熙志试图寻找当下中国青年工人阶级意识的文化渊源。回到生产工人肉身生命的场所,那里是传统的乡村社会。摄制组展开了人类学式的田野调查,展示了这位工人的家族形态、乡村生活方式、民俗传统、祭祖仪式……一方面是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生活,一方面是古老乡村的文化传统、节庆,与土地、祖先以及诸神之间的联系。这一切,与工厂生活形成对照。牧歌式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某种令人不安的东西。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的河流连续不断地移动的同时,工人们的家乡的自然河流却面临着危机。一条河流消灭另一条河流。车间的河流消灭田野的河流,工业的废水污染农业的河水。在与青年工人的父辈们的交谈中,触及对乡间和大地、生命和神祗的认知。而在当下,这些问题却是那么的唐突,又是那么的令人难以回避。这些维系着乡村社会的认知方式和价值体系,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然而,这些乡村青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城市生活,尽管他们依然在很大程度上遵循故乡的生活秩序和价值,但那条维系个人与家族和故乡之间的纽带却已十分脆弱。然而,他们将会是城里人吗?当下中国特殊国情,使得他们无法真正在城里立足。他们被称之为“农民工”。这一怪异的称呼,导出了新一代工人的身份认同的困境。他们工作在城市工厂,而他们的文化根源依旧在乡村。他们的职业身份是产业工人,但他们的社会身份依旧是农民。然而,他们早已跟农业生产没有关联,也很难完全回到乡村世界。他们在自己的家园,好像异乡人。生产者与物质产品的分离是双重的,而且难以弥合。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