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论文:施甸县文物保护现状调查分析.docVIP

文物论文:施甸县文物保护现状调查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物论文:施甸县文物保护现状调查分析

文物论文:施甸县文物保护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一旦损毁将不能恢复。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施甸县文物保护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对策和措施。回答了经济欠发达地方应如何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的问题。 [关键词] 文物 保护 开发 ,它包括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见证,反映了历史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通过对文物古迹的研究探索,我们可以窥见人类自诞生以来的生活面,一旦消失就可能永远不能再现。文物价值不仅仅是历史价值,还包括潜在的研究、教育、商业、旅游、文化、经济等社会价值。因此,对文物古迹实施保护意义极其重大。我国文物保护和管理是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国家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处理文物保护与国家各部门、社会团体以及人民群众的关系,通过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制止和防止人为与自然力对文物的破坏和损害,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 1172件,其中: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7件,馆藏文物旧石器时代的居多。不可移动文物中已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项。对文物的保护管理,县上虽不断加强,但还存在投入、认识、机制、力量等方面的问题。为此,笔者就施甸文物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施甸文物保护管理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施甸县位于滇西边陲,怒江东岸,西以怒江为界,与龙陵县隔江相望;东临枯柯河,与昌宁县接壤;南有勐波罗河与永德县相邻;北与隆阳区村寨相连,形成三水环抱之势,地势大致北高南低。施甸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县境南部姚关镇河尾村石坝老虎洞遗址清理出3万年前一颗人类牙齿;姚关镇蒜园村小汉庄北侧万仞岗遗址发掘出土了智人头骨化石(俗称姚关人),距今约8000年。从多处旧石器、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陶片及兽骨化石,表明距今约3500—4000年施甸境内古人类活动频繁,各族先民已在此生息繁衍。姚关镇杨家山出土的战国铜钟展示了2500年前人民从事原始农业、牧业和狩猎的场景。施甸元代始置石甸长官司,隶镇康路;17年(1384年)更名施甸,隶永昌府;嘉靖19年(1540年)置姚关守备道;清顺治6年(1649年)设平彝州;18年裁州并入保山县;乾隆35年(1770年)设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厅;民国元年(1912年)设施甸分治县,民国21年裁撤分治县。1950年设三、四、五、六、七区,属保山县;1962年12月1日,经国务院第123次会议批准设立施甸县。 (一)文物现状 施甸境内遗留文物众多,不可移动文物有102项,其中:古遗址15项、古建筑48项、古墓葬12项、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7项。1987年在万仞岗遗址出土的“姚关人头骨”化石为云南旧石器时代遗址中迄今所见最完整的两具头骨化石之一,距今8000多年;2003年老虎洞发掘洗出距今3万年的人牙化石1枚,说明施甸在3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有1172件,其中:石器334件、化石714件、牙骨器13件、陶器23件、铜器29件、铁器5件、瓷器15件、金银器10件、少数民族文物13件、石刻(石碑)16件。按保护级别分,有一级文物2件(姚关人头骨化石、铜钺)、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7件,一般文物1162件。 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有力推动了全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1.层层落实责任。及时调整充实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从2010年起,县文管所与有文物保护单位的村委会签订了《文物保护责任书》,每个文物保护点都配有文物保护协管员,并安排200元的协管员补助经费,提高了村干部文物保护管理的积极性,发现问题能及时上报、有效处理。目前,文物管理协管员制度运行良好。 2.广泛开展宣传。始终坚持依法保护管理文物,每年都利用“5.18”国际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全县文物工作人员利用走村串寨对文物进行实地普查的机会,广泛给当地村民宣传讲解文物及文物保护管理的意义和有关法律知识,不断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对文物的认识,增强了文物保护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逐步营造文物保护管理的良好氛围。 3.完善“四有”工作。目前,施甸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2项,类型齐全,历史延续性强,是全县3万年文明史的纪实写真,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项(姚关靖边遗迹群)2项(施甸长官司署旧址及阿苏鲁墓、施甸抗日江防遗迹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9项(包括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遗址、古建筑、古桥梁、古墓葬、摩崖石刻、名人故居和革命纪念地等)。根据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要求,施甸积极开展文物“四有”工作,全县102项文物保护单位都由文物部门和土地部门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