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机电一体化专业(矿山方向)系列教材;学习目标
1.了解机械的发展历史,掌握与机械相关的基本概念;
2.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性质、内容及教学任务。
学习重点和难点
1.机器的组成及其特征;
2.机械、机器、机构、构件及零件等概念。;图1-1自动组装机传动系统图
1—电机;2—传动带;3—电磁离合器;4—变速箱;5—槽轮机构;6—链传动;7—信号采集器;
8—凸轮机构;9—齿条;10—齿轮;11—夹具;第一节 机器的产生和发展;一、我国古代在机械制造方面有许多杰出的发明创造;图1-3 候风地动仪;二、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图1-4 哈格里沃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三、19世纪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图1-5 1886年发明的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四、20世纪中后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五、21世纪的智能机械;图1-6 用光刻技术制成的微米尺寸机械;???1-7 智能型探雷机器人;图1-8 飞机发动机;图1-9 洗衣机(机器)的5个组成部分;图1-10 内燃机连杆;一、本课程的性质;二、本课程的研究内容;三、本课程的任务;(3)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一般机械传动装置、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
(4)初步具有选用和设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能力以及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达到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三节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1-1 人们常说的机械含义是什么?机器与机构的区别是什么?指出下列设备中哪些是机构:铣床、发电机、机械式手表、洗衣机和汽车。
1-2 什么是通用零件、专用零件?试各举3个实例。
1-3 试举例说明一部完整的机器一般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学习目标
1.理解静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静力学公理及其应用范围;
2.掌握工程中常见的约束类型及约束特征,能熟练而正确地对工程实例进行受力分析并绘制受力图。
学习重点和难点
1.静力学公理及其推论;
2.工程中常见的约束及约束特征;
3.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绘制受力图。;第一节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一、刚体的概念;二、力的概念;2-3 吊车梁的变形;2)力的三要素及表示方法
力对物体的效应决定于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线(点)。
力是矢量,常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图2-5 集中力与分布力;三、力系的概念;第二节 静力学的基本公理;一、公理1 二力平衡公理;图2-7 柔性体承受二力作用的情况;二、公理2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推论1 力的可传性
作用于刚体上某点的力,可以沿其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任一点,而不会改变此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如图2-9所示。请注意,这里力不能移出其作用线,移出作用线就不能等效。;三、公理3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图2-1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推论2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刚体受3个力作用而平衡时,此3个力的作用线必汇交于一点,此推论称为三力平衡汇交定理,如图2-12(a)所示。该推论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四、公理4 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一、约束与约束反力概念;图2-13 曲轴冲压机;图2-14 桥梁结构;二、工程中常见的约束类型;图2-15 柔性约束实例;图2-16 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图2-17 光滑面约束实例;3)光滑铰链约束
光滑铰链约束:两构件采用圆柱销所形成的联接称为光滑铰链约束,如图2-21(a)、(b)所示,这类约束的本质即为光滑面约束,其约束反力必沿圆柱面接触点的公法线方向通过圆柱销中心。
(1)固定铰链支座
(2)中间铰链
(3)可动铰链支座
;图2-21 铰链约束;图2-22 固定铰链支座;图2-23 二力构件;图2-24 中间铰链;图2-25 活动铰链;4)固定端约束
机床上装夹加工工件的卡盘对工件的约束(见图2-27(a));大型机器中立柱对横梁的约束(见图2-27(b));房屋建筑中墙壁对雨篷的约束(见图2-27(c));飞机机身对机翼的约束(见图2-27(d))等,这类工程中常见的基本约束就是固定端约束。固定端约束的力学模型如图2-28所示。;图2-27 固定端约束实例;图2-28 固定端约束的力学模型;第四节 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一、绘制受力图的一般步骤;二、画受力图时的注意事项;2-1 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2-33(a)中所示三铰拱架上的作用力F,可否依据力的可传性原理把它移到D点?为什么?
(2)如图2-33(b)、(c)中所画出的两个力三角形各表示什么意思?两者有什么区别?;2-2 如图2-34所示各物体受力图是否正确?若有错误请改正。;2-3 画出如图2-35所示中每个标注字符物体的受力图,未画重力的物体重量均不计,所有接触处均为光滑接触。;2-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