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文化玉雕人像的考古学观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家河文化玉雕人像的考古学观察   石家河文化是分布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其出土玉器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由石家河文化遗址早年公布的资料和2015年底最新的考古发掘来看,所属石家河文化的遗址出土玉雕人像总计已达23件。其中,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5件[1],天门罗家柏岭遗址11件[2],肖家屋脊遗址5件[3],荆州枣林岗遗址1件[4],湖北钟祥六合遗址1件[5]。关于玉雕人像的研究,杜金鹏先生将其称为“玉雕神像”,认为是用于冠冕之上的徽像,并对其使用方法、渊源和学术价值予以探讨[6]。周光林先生对石家河文化各种材质包括玉质的雕塑进行了整体研究,总结出它们的分布范围,提出雕塑主要与原始宗教有关,属宗教用物,并分析出不同雕塑各自包含的内涵[7]。叶舒宪先生认为石家河遗址2015年底出土的双面玉雕人像可命名为“双人首玉?i”“双人首连体蛇身玉?i”或“双人首连体蛇身并珥蛇形玉?i”,并对其包含的丰富神话意象进行了研究[8]。张绪球[9]、刘德银[10]、郭立新[11]等先生在其对石家河文化的研究中也曾涉及到玉雕人像的内容,这里不再一一赘述。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对石家河文化玉雕人像的形制、与周边文化关系及其功用等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石家河文化玉雕人像形制分类   根据形制差异,我们将石家河文化玉雕人像分为三类:   第一类 正面像,头戴冠,梭形眼,蒜头鼻,一般耳下部饰环。这类玉雕像又可以分为三种造型:   A型 上下獠牙外露,头部有角,带有平冠,耳下部的环内穿孔(见图1)。   根据已发布的考古资料,这种造型仅见于肖家屋脊遗址瓮棺葬W6∶32,雕像布满白色土沁,整体为三棱形,正面前凸。嘴部上下伸出獠牙,头部饰有弯角为其最大特点,显然是人与兽的结合体。石家河遗址2015年发掘的主要收获中也出现有这种造型的玉雕像,与肖家屋脊遗址瓮棺葬W6∶32的造型大同小异,唯一不同的是新发现的这件尖角造型复杂,向两边伸出,平冠的两边也变窄出角。   B型 无獠牙和角,带有平冠,近似于常人(见图2)。   大部分石家河文化的玉雕像都属于这一型,总计13件。包括石家河遗址出土的1件,肖家屋脊遗址瓮棺葬W6∶14和W6∶41的2件以及罗家柏岭遗址除T20③B∶16外的T20③B∶1、T20③B∶3、T20③B∶18、T27③B∶1和T7①∶5等10件为代表。   C型 无獠牙和角,所戴冠的帽檐下弯(见图3)。   荆州枣林岗遗址WM4∶1、钟祥六合遗址W18∶1和石家河遗址W9新出的1件玉雕像为代表。   第二类 浮雕于玉管表面,梭形眼,蒜头鼻,头部造像形似头发盘成圈状在脑后挽成发结或系于头部的装饰品(见图4)。   肖家屋脊遗址瓮棺葬W7∶4和石家河遗址瓮棺葬W8中新出的1件为代表。   第三类 为侧面人头像,梭形眼,蒜头鼻,头部有冠。   A型 有一首侧面人头像,以肖家屋脊W6∶17和罗家柏岭T20③B∶16为代表(见图5)。   B型 连体双首玉雕人像(见图6)。   石家河遗址2015年发掘的主要收获中W9出土的连体双首玉雕人像为代表。   此外还见一类仅有眼睛没有其他五官的造像,张绪球先生将其定名为“抽象人头像”,亦归入玉雕人像之列[17],以肖家屋脊W6∶38(见图7)、W6∶9为代表。但由石家河文化诸多玉雕造型来看,其为人面像的可能性不大,推测应为动物或其他造型。因为出土人面像的眼睛都为梭形眼,这些抽象造型仅有两个左右对称的眼窝,俱为圆形。石家河文化和枣林岗遗址发现的虎头像多为圆形眼(见图8),和此类雕像有相似之处。尤其是W6∶9造型更像是眼下部雕刻一长喙,接近于鸟形。同时玉雕像一般为片状和弧凸状,肖家屋脊W6∶38、W6∶9横切面为多边形的造型。综合这几个方面的差异,故将肖家屋脊W6∶38、W6∶9类玉雕像排除在玉雕人像之外。   二、石家河文化玉雕人像与其他玉器文化玉雕像的联系   作为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末期考古学文化的代表,石家河文化早期遗存是在屈家岭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在已发现的屈家岭遗址中,并未发现有玉雕人像出土。由于石家河文化玉器多发现于石家河文化晚期遗存,而石家河文化晚期与早期在文化面貌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石家河文化玉雕人像的溯源问题较为复杂,有待更多考古资料的出土。   石家河文化大抵与龙山文化同时,关于一类A型玉雕人像的来源,杜金鹏先生认为“受到大汶口文化影响的石家河文化,产生出山东龙山文化类似的神?`形象,当不无可能”[20],并提出一类A型玉雕人像也可能“原本就是龙山文化之物”[21]。但是从已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山东龙山文化的玉雕人像并不多见,杜金鹏等先生得出上述结论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临朐县西朱封遗址M202出土的玉簪首,其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