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6.1950、60年代的诗歌创作6.1950、60年代的诗歌创作.ppt

【精选】6.1950、60年代的诗歌创作6.1950、60年代的诗歌创作.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选】6.1950、60年代的诗歌创作6.1950、60年代的诗歌创作

1950、1960年代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概述 * * 第三章 一、生成基础,先天不足 中国当代诗歌的三大诗艺传统: 1、以艾青和“七月诗派”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关注国计民生、民族命运,负有历史担当和改造现实的重任; 2、以穆旦和“九叶诗派”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关注人类生存和心理体验,具有顽强的艺术探索的精神; 3、解放区诗歌——歌颂新生活和新生活的缔造者、建设者,具有豪迈乐观的思想情绪。 按理说,这三大传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艺术基础。 但是,由于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了当时唯一的指导思想,《讲话》所指引的“工农兵方向”成了文艺发展的唯一方向,解放区的诗歌创作经验由此成了唯一可资借鉴学习的资源,所以致使前两大诗艺传统没有得到继承和发展,诗歌创作出现了严重的偏颇。“颂歌”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旋律,而其他诗歌创作被严重压抑。从一开始,当代诗歌就表现出了先天不足的无奈和尴尬。 这一点,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出现的一系列重新估价新诗历史的活动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臧克家在《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中,从诗人的政治立场的角度,对“五四”以来的新诗创作队伍,进行过梳理。他认为,“五四”以来,诗人队伍实际上一直存在着相互斗争的两大阵营,一个是以郭沫若、殷夫、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及解放区诗人李季、阮章竟等为代表的新诗革命传统,一个则是以胡适、徐志摩、李金发、戴望舒等为代表的、“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斗争的一个反动的资产阶级文艺作家的集体”。他们不仅阶级属性不同,而且艺术趣味也不一样。 邵荃麟在《门外谈诗》中也认为, “五四”以来每个时期,都有两种不同的诗风在斗争着,一种是属于人民大众的进步的诗风,是主流,一种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动的诗风,是逆流。它们一直进行着思想和艺术方面的斗争。 这是两篇颇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文章。臧克家和邵荃麟站在政治和阶级划分的立场上,对“五四”以来的新诗作这样简单的概括和认识,现在看来是非常错误的,但在当初,却是一种能够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 二、诗人队伍,发生分化 由于重新估价新诗历史,所以导致诗人队伍发生了严重分化。一部分诗人被迫隐退,如“七月诗派”的诗人、“九叶诗人”,另一部分诗人改弦更张,不再进行诗歌创作,如冯至、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人。 当时,能够留在诗坛,共同撑起1950、1960年代诗歌天空的,主要有三类诗人,一是1949年以前已经成名的诗人,如郭沫若、艾青、臧克家等;二是新中国成立前就稍有名气、现在大红大紫的诗人,如贺敬之、郭小川、闻捷、李瑛、李季、张志民等;三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如公刘、流沙河、邵燕祥、白桦、孙静轩、未央、雁翼、顾工、梁上泉、傅仇等。他们的创作各有千秋,为繁荣“十七年”的诗歌创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七月诗派”、“九叶诗人”等诗人的消失,是当代诗坛的重大损失。不仅是人才的损失,更是艺术风格的损失。两种优秀的诗歌艺术传统被生硬地割断了。 三、诗歌创作的题材和主题,日益趋向单调 1950、60年代的诗歌创作,就其题材来说,虽然丰富多彩,景色各异,但是由于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已经决定了诗歌创作的大致方向,所以就其主题来说,还是基本一致的。“颂歌”或者说“歌颂”,构成了1950、60年代诗歌创作的主旋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社会政治背景,诗歌歌颂的对象并不一样,这多少反映出了诗歌的时代特征。 “我们告别了苦难的岁月。我们走上了新的路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歌声。过去唱着悲愤与抗议的诗人们,迸发出了新的热情,歌颂新的国家,新的生活,歌颂新的人民。”--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 毫无疑问,建国初期,诗歌歌颂的对象是党、领袖、新生的共和国和光明的社会主义制度。如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国旗》,公刘的《五月一日的夜晚》、《上海夜歌》,臧克家的《有的人》,胡风的《时间开始了》等。这些作品虽然尚欠个性化的艺术表现,但歌颂这一主题,异常鲜明。 郭沫若《新华颂》:“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丈,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生者众,物产丰,/工农长做主人翁。”这是最早的颂歌作品,被誉为是新中国第一首颂歌,写于1949年郭沫若作为政协委员起草《共同纲领》的时候。诗歌汇合了人民大众的情感,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声音。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把他的所有的艺术才华,所有对诗歌艺术的热爱,都倾注到了写作颂歌上,尽管作品众多,但优秀者寥寥。因此,后来人们戏说,“郭老郭老,诗多好的少!” 1958年,郭沫若曾为阐释“双百”方针,宣传“大跃进运动”,用10天时间,以100种花为题,写下了101首诗, 合集为《百花齐放》出版,展现了其为政治服务的极大热忱。为什么是101首诗呢?郭沫若这样解释:“普通说

文档评论(0)

tazhiq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