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权债务的现状分析及其风险防范对策中国主权债务的现状分析及其风险防范对策.doc

中国主权债务的现状分析及其风险防范对策中国主权债务的现状分析及其风险防范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主权债务的现状分析及其风险防范对策中国主权债务的现状分析及其风险防范对策

中国主权债务的现状分析及其风险防范对策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债务危机频繁发生,陷入危机的国家都遭受了重大损失。2007年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经济衰退使一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危机,造成了全球的金融动荡。为此,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控制外债流动性风险、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主权债务危机;债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9-0009-05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上已经发生数次债务危机,债务危机给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创伤。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进而延伸至全球的经济危机,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叠加放大。次贷危机爆发已经两周年,但是经济衰退的阴影仍然覆盖全球经济,中国也不例外。接连爆发的冰岛、迪拜、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给世界敲响了警钟,目前危机的覆盖面遍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权债务可能引发新的全球危机。穆迪公司认为,主权信用风险成为2010年全球经济最严峻的威胁之一。迪拜世界债务危机还可能引发国际资本市场对整个新兴市场国家主权风险的重新评估,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外债规模,特别是短期外债余额在近年来有攀升趋势,在当前环境下如何防范债务风险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中国外债的现状   1979年之前,中国奉行的是无外债原则,改革开放之后,吸引外商投资,发展对外贸易带来了外债规模的增长。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逐步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外商来华投资规模迅速增长,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外债中的贸易信贷数额随之上升。2006年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也纷纷进驻中国,其在境外的融资也相应地带来了外债规模的增长。截至2009年末,中国的外债余额为4 286亿美元。   (一)外债余额及外债风险指标   近年来外债规模及相应的风险指标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从1994年末的928.1亿美元到2009年末的4 286亿美元,除了2000年之外,外债余额一直都保持着上升趋势,15年间增长了3.61倍,年均增量为223.86亿元,大部分年份都保持着2位数的增长率。2008年开始,中国的外债增幅大幅放缓,特别是2008年末到2009年第一季度,外债余额下降了378.4亿美元,较2008年末下降了10.1%,延续了2008年以来外债规模小幅下降的趋势,而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外债余额止降反升,增长了218亿元,反转了外债规模下降的发展势头。2008年底至2009年第一季度外债规模的下降主要是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进出口贸易增速放缓,加上全球流动性不足导致进出口商的贸易融资规模下降,因此主要是短期外债规模下降。另外,鉴于经济危机,很多银行将融资渠道转向国内,也带来了外债余额的降低。2009年第二季度至年末,贸易信贷和登记外债余额也都保持着上升趋势,与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万亿元投资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分不开的。外债的累积给经济运行增加了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危机后的经济复苏。   衡量外债风险的三大代表性指标为偿债率、负债率和债务率,这三项指标从1994年至今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偿债率的国际警戒标准为低于20%,1994-2008年,中国的偿债率一直是在警戒线之下的,2006-2008年这一指标一直在2%的水平左右,远远低于警戒标准。而负债率和债务率两大指标从1994年开始一直保持了下降趋势,也分别低于国际警戒标准20%和100%,从这三项指标的数值来看,中国的主权债务风险目前还处于可控制的状态,尚未触及国际警戒线。   (二)短期外债清偿能力变化   回顾历次新兴市场发生的债务危机,绝大多数都与短期外债规模过高相关,中国的短期外债占比在2009年末达60.5%,远远高于国际警戒标准25%,不排除诱发债务危机的可能。   从图1可以看出,在2001年之前,中国的短期外债占比相对较低。2001-2007年短期外债占比逐年上升,这主要跟2001年中国对外债口径进行调整,将三个月以内的贸易信贷纳入外债的统计范围③以及贸易信贷规模逐渐增大有关。截至目前,中国并未出现债务偿付困难,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④。尽管中国短期外债占比较高,但是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余额之比已达到893.8%(国际警戒标准为100%),外汇储备甚至可以覆盖整个外债余额,因此外债流动性风险并未突显。2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tazhiq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