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杀虫剂1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pyrethroid insecticides)是一类根据天然除虫菊素化学结构而仿生合成的杀虫剂。由于它杀虫活性高、击倒作用强、对高等动物低毒及在环境中易生物降解的特点,已经发展成为七十年代以来有机化学合成农药中一类极为重要的杀虫剂。
天然除虫菊素及其特点
天然除虫菊素主要是存在于菊科植物如白花除虫菊(Chrysanthemum cinerariaefolium)和红花除虫菊(C.coseum)等花中的杀虫有效成份,对其化学结构的研究始于1908年,1909年日本药物学家富士(Fujitani)发表了第一篇报道,提出有效成份是一个“酯”。1923年日本的山本第一次证实构成酯的酸具有三碳环结构(环丙烷)。后来许多科学家又经过40多年的研究,才明确除虫菊花中含有除虫菊素(pyrethrin)Ⅰ和Ⅱ、瓜叶除虫菊素(cinerin)Ⅰ和Ⅱ、茉莉除虫菊素(jasmolin)Ⅰ和Ⅱ等六种杀虫有效成份(表5-1),总称为天然除虫菊素,以除虫菊素Ⅰ和Ⅱ含量最多,杀虫活性最高。
表5-1 天然除虫菊素的化学结构和组成
组 分 R1 R2 分子式 分子量 含量(%) 报道年份 除虫菊素Ⅰ -CH3 -CH2CH=CHCH=CH2 C21H28O3 328.43 35 1924*
除虫菊素Ⅱ -C-OCH3 -CH2CH=CHCH=CH2 C22H28O5 372.44 32 1924*
瓜叶除虫菊素Ⅰ -CH3 -CH2CH=C H-CH3 C20H28O3 316.42 10 1945
瓜叶除虫菊素Ⅱ -C-OCH3 同上 C21H28O5 360.43 14 1945
茉莉除虫菊素Ⅰ -CH3 -CH2CH=CHC2H5 C21H30O3 330.45 5 1964
茉莉除虫菊素Ⅱ -COCH3 同上 C22H30O5 374.46 4 1964 *为除虫菊素Ⅰ、Ⅱ结构的最早报道年份,后经多人修正,直到1947年最后确定表中组分结构。
天然除虫菊酯是一类比较理想的杀虫剂:杀虫毒力高,杀虫谱广,对人畜十分安全。从目前环境毒理学的角度来看,它不污染环境,没有致癌、致畸、诱变等不良效应,也不会发生积累中毒(极快在体内降解)。它的唯一缺点就是持效性太差,在光照下很快氧化,药效维持不到一天,因此,不能在田间使用,只能用于室内防治卫生害虫。
第一代拟除虫菊酯
第一代拟除虫菊酯是在天然除虫菊酯化学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体经历20多年的时间(1948~1971年)。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拟除虫菊酯是丙烯菊酯(allethrin),是由美国的Schechter和Laforge于1947年合成成功的,于1949年商品化。它以除虫菊素Ⅰ为原型,用丙烯基代替其环戊烯醇侧链的戊二烯基(即在醇环侧链除去一个双键),使光稳定性稍许有些改善。
丙烯菊酯
丙烯菊酯有8个立体异构体,Gersdorff和Elliott前后测定了其异构体与杀虫活性的关系,发现(+)反式,S(+)异构体对家蝇的毒力最高,比毒力最低的(-)反式,R(+)异构体高约500倍。表明丙烯菊酯与天然除虫菊素的高效异构体具有相同的立体构型。经过前后近40年(1908~1947年)的除虫菊酯化学的研究,终于出现了第一个合成除虫菊酯,虽然杀虫活性比天然除虫菊素并没有很大提高,但保持了除虫菊素的优点。由于丙烯菊酯对光的不稳定性,其使用与天然除虫菊素一样受到了限制。改进化学结构以克服光不稳定性缺点并进一步提高毒力,曾经进行了许多研究,其间也出现了不少高效品种,但直到本世纪70年代初,在光稳定性上始终未有较大突破。第一代拟除虫菊酯主要代表品种如表5-2。
在这些早期开发的拟除虫菊酯品种中,苯醚菊酯的杀虫活性并不强大,但由于以较稳定的苯环结构(苯氧基苄醇)代替了醇部分的不饱合结构,光稳定性有了改进。日本住友公司又在此基础上在分子中引入了氰基,毒力大为提高。这一醇部分的改造具有很大意义,因为这一改造,既改善了光稳定性,又使毒力提高,住友公司特将这个醇称为“住友醇”。后来的事实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