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造山型金矿成矿理论及实践教学讲座PPT
造山型金矿成矿理论及实例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007.3 一 造山型金矿概念及基本特征 1、造山型金矿床定义 过去,人们把产于地壳、低绿片岩相地质体中的脉状金矿床称为中温或中深金矿床(mesothermal gold deposits)。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类矿床具有很宽的成矿深度(最深15~20km)和温度范围(150~740℃)。与Lindgren(1933)提出的深度和温度分类方案不相符,事实上,众多的研究表明该类金矿床具有相似的金属元素组合、成矿流体特征和地球动力学背景,而且在时空上均与造山作用有关(Groves等,1993,1998,2000;Kerrich等,1990,1993,1994,2001;Goldfarb等,1998,2001;Witt等,1998)。Kerrich等(1990)、Groves等(1998)在沿用Lindgren(1933)深度分类方案的基础上,认为应着眼于其形成的构造背景和成矿作用而给以统一的分类命名,建议统一称作“造山型金矿床”。 目前,造山型金矿(Orogenic gold deposits)是指产于挤压环境中的不同时代的脉型金矿床系列,包括以前所说的脉型金矿、中温或中深金矿、前寒武纪金矿、浊积岩中的脉型金矿、板岩带中的脉型金矿、绿岩带中的金矿和剪切带中的金矿等。该类金矿也被称之为脉型金矿,包括网脉、矿化围岩和剪切带中的矿脉。 2、造山型金矿床基本特征 根据Groves et al.(1998)、Kerrich et al.(2000)的研究资料,通过对不同时代造山型金矿床的研究,该类矿床具有以下主要的共同特征: (1)造山型金矿床形成于汇聚板块边缘以挤压和转换为主的增生地体中,伴随着俯冲和碰撞造山运动。 (2)造山型金矿床在空间上严格受构造系统的控制,且金矿的分布格局和矿体的定位及矿体的空间组合样式与造山作用有关。还有不同级序构造对矿带、矿田和矿床的多级控制。 (3)矿石金属矿物为低硫型,其硫(砷)化物含量在3%~5%之间, 毒砂是变质沉积围岩中的最主要硫化物;黄铁矿和雌黄铁矿是变质火山岩中最主要的硫化物。 (4)造山型金矿床一般产在变质程度较低的低绿片岩相地体中,典型围岩蚀变类型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硫化类、矽卡岩组合。 (5)造山型金矿床银含量较高,Au/Ag比值平均值为1~10,并伴有W、Mo、Te等的富集。Cu、Pb、Zn、Hg等弱富集或不富集,在此类矿床地壳连续模式的低温区域,As、Sb、Hg的富集程度增强。 (6)成矿流体为低盐度的、近中性的富Co2流体。其δ13C的值为-4.47‰~-6.62‰,δ18O的值为8.32‰~8.70‰,成矿流体具有明显的不混容特征。 二 太古代造山型金矿连续成矿模式 太古代脉状金矿在世界黄金产量中占重要地位,一直是金矿研究的重点对象。过去人们常用太古代中温热液金矿一词来表示太古代脉状金矿,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种说法并不合适。目前,已经分别在次绿片岩相区和高级变质区发现了低温热液金矿(180oC左右)和高温热液金矿(700oC左右),并在成矿地质背景、物理化学条件、变质相条件、及金的赋存状态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由于我国太古代地层出露区变质程度普遍较高,从而介绍并借鉴有关成果,对我国有关地区的金矿地质研究和找矿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太古代脉状金矿床的地壳连续成矿模式 长期以来,人们对太古代脉状金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在绿片岩相和低角闪岩相变质岩中的中温热液金矿床。直到近几年才报道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Barnicoat等研究了西澳大利亚南克劳斯省产于角闪岩相和低麻粒岩相区的两个金矿床,发现其成矿温度分别可达500~550oC和740oC,围岩蚀变、矿物共生组合等方面都与低级变质区的金矿不同。Gebre-Mariam等报道了产于次绿片岩相区的低温热液金矿。Groves等于1992年提出并于1993年进一步完善了太古代脉状金矿床的地壳连续成矿模式(crustal continuum model),认为从次绿片岩相到麻粒岩相的变质岩中都有脉状金矿产出,反映至少在15km以上的地壳剖面中,在不同的垂向深度上可连续形成金矿(图1),并指出产在不同变质岩中的金矿床属于一组连续的同成因矿床组合,成矿温度变化在180~700oC之间,成矿压力至少在100~500Mpa间变化。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地壳连续成矿模式并非反映同一矿区的金矿化在垂向上的分布,而是集中反映了区域范围内一系列金矿床的分布特征。 2 成矿的构造条件研究 脉状金矿床受构造控制明显,有关太古代脉状金矿床空矿构造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认识。 从成矿的大地构造环境来看,Fyfe等提出了脉状金矿受会聚构造边缘控制的认识。Wyman等和Kerrich等又进一步指出所有时代的脉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