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版)第五章50—70年代台港诗歌、戏剧、散文.pptx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版)第五章50—70年代台港诗歌、戏剧、散文.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50—70年代台港诗歌、戏剧、散文. 第一节 新诗  余光中等.台湾诗坛诗人众多,流派纷呈,诗社林立,诗刊广布。有乡土派,也有现代派;有拥抱民族的,也有反抗传统的;有大众化的,也有前卫的。余光中、洛夫、痖弦、郑愁予、叶维廉 、杨牧等则是成就突出,深具代表性的诗人。(1928─,福建永春人,生于南京。)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赴美留学。他著述丰富,自称“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1952年出版处女诗集《舟子的悲歌》。其后陆续出版了《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天狼星》、《莲的联想》、《五陵少年》、《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等近20本诗集。余光中.余光中的诗歌创作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最初受到中国古诗、五四新诗及英美古典诗歌传统的影响。《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的夜市》等诗集标志着诗人与历史和传统的密切联系。从《钟乳石》开始,诗风丕变,诗中出现了一些奇特的意象、欧化的句子,从灵视感觉到艺术表达,都趋近“现代”。以1974年出版的《白玉苦瓜》为标志,余光中诗歌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步入人生中途的诗人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有着深刻的历史感悟。余光中一向被视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的诗歌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余光中不断开拓创新,在现代和传统、中国和西方之间走出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他广泛吸收艺术营养,熔古今于一炉,将中国传统诗歌精神与西方现代诗歌艺术相融合.余光中也是颇具特色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视野开阔,想象丰富,文字变幻莫测,风格豪放雄健,是台湾散文园地里的一枝奇葩。他喜欢将狂风、大漠、巨石、高山、古战场、一望无垠的原野、万顷碧波的海洋、奔驰的汽车等充满阳刚之气的事物纳入艺术视野,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呈现出气吞山河、包罗四海、睥睨万物的胸襟。代表作有《逍遥游》、《咦呵西部》等。.(1933─ ),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生于山东。1949年自费印刷了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50年代中期开始在《现代诗》季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现代派的中坚。1968年赴美留学。出版的诗集主要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集》、《雪的可能》、《刺绣的歌谣》等。郑愁予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郑愁予郑愁予诗歌的表现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现代的,而在作品的感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其婉约的抒情气质与温庭筠相近,而其苍凉悲慨的一面,又隐现着辛弃疾的影子。郑愁予把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把西方的技巧化入中国传统的意识之中,使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浑然一体。.《梦土上》是郑愁予影响最大的一部诗集。诗人将在大陆漂泊的记忆,在台湾无法回归的哀痛,和海上流浪生活的体验融合在一起,在诗中传达出一种恍如置身于“梦土上”的落寞情绪。《错误》、《水手》、《如雾起时》等诗则为人们广为传诵。.《梦土上》. 第二节 戏剧.60年代初,台湾戏剧出现转机:一是,1960年戏剧家李曼瑰(1907—1975)女士赴欧亚考察戏剧回台湾后,大力倡导小剧场运动二是,创刊于1960年的《现代文学》和1965年的《欧洲杂志》与《剧场》,对西方现代戏剧的广泛介绍构成了台湾当代戏剧、也是中国现代戏剧“第二度西潮”的初始浪头。三是,姚一苇自1962年在《现代文学》上发表《来自凤凰镇的人》起,步入台湾剧场,并标志台湾“继以反共为主题及拟写实为形式的戏剧” 之后一种新戏剧的诞生(1922—1997,江西南昌人),任职于台湾银行,在大学主讲戏剧理论,是一位学者型剧作家。一生共发表戏剧14部。代表剧目《来自凤凰镇的人》、《碾玉观音》、《红鼻子》、《重新开始》姚一苇政治环境的压抑和存在主义的牵引,使他戏剧创造——无论是古事新编还是取材现代——的目光聚焦于“人”,以对人的困境的思考和艺术表现表达对政治环境的“不让”。前期戏剧注重吸取和表现传统戏曲的叙述性、表演性和写意性后期戏剧从繁华走向简练。他中期的戏剧《一口箱子》和后期戏剧《访客》更多的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艺术,但荒诞剧的形式感并没有消解民族性的内核《一口箱子》剧照.(1932—,山东齐河人),长期任教于欧美各国与台湾,是在写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荒谬剧的多种影响下进行戏剧创作的。1967年写作戏剧《苍蝇与蚊子》和《一碗凉粥》,70年代在台湾报刊上陆续发表剧作《狮子》、《弱者》、《蛙戏》、《野鹁鸽》、《朝圣者》和《在大蟒的肚子里》,1978年与《花与剑》一并结集为《马森独幕剧集》。马森其“戏剧表现方式并不相同,但都与五四以来的中国话剧传统大异其趣”。这主要体现在对现实主义和他所谓的“拟 写实主义”的超越,体现在以现代主义的戏剧美学取代现实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