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过程视角的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模式研究.pdf
2009年第8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and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 2oo9No.8
文章编号:1000-7695 (2009)08-0116一o4
基于过程视角的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模式研究
张 睿 ,于 渤
(1.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2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和知识转移过程理论,针对技术联盟的组织形式和特点,提出技术联盟组织知识转移
过程模式,该模型指出:在技术联盟主体间,个体知识、团队知识和组织知识通过知识转移栽体实现从源单元
到接收单元的流动;其间,知识的情境特征、知识转移投入和联盟主体间的信息对称性共同作用于知识转移过
程。对知识是否能顺利的由发送方传递到接收方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是一种有计划
有组织的行为,具有相应的控制与反馈机制,因此在知识转移的开始、实施、调整、整合的四阶段中伴随着信
息的反馈与计划的调整,反馈与调整的往复循环提高了知识转移效果。
关键词: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过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 :A
构的和知识转移特点提 出了战略联盟知识转移 的四种模
1 引言
式 J,范丹字在借鉴 SECI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知识在流动中
国家创新能力决定国家竞争力,也决定着一国经济的可 的转化机制 。
持续发展程度,这已经被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路径所证实。提 从文献研究看出,对于知识转移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
升我国国家创新能力,关键要依靠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我国 企业内部或跨国公司内部的知识转移过 研究 …,缺少对
企业。由于技术联盟具有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等特点,因此 于战略联盟中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程的研究。
即使是技术研发能力较强的国内外大型企业也选择通过技术
3 组织间知识转移过程要素
联盟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个体抗风险能力。
技术联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 知识转移是知识从发送方向知识接收方传递,并让接收
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已成立了TD—SCDMA产业技术联 方理解和接受的过程。由于知识的粘性、隐性和知识转移的
盟、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一代能源化工产 因果模糊性等特点,知识转移是知识从源单元到接收单元的
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农 信息传播过程。Szulanski知识转移过程的视角,提出了知识
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组织间的相互学习能够产 转移过程模型 。该模型按照知识转移实施为分界点将知识
生知识的共享和放大效应,有利于新的知识资源的形成、取 转移过程分为开始、实施、调整、整合四个阶段,如图1所
得双赢 J。知识转移是促进技术联盟组织间共同学习和取得 示。第一阶段是开始阶段,主要是识别可以满足 自身要求的
外部知识的重要途径 J。因此,成功进行技术联盟组织间的 嵌入在情境之中的知识。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双方建立起
知识转移对促进我国技术联盟的成功实施,充分发挥现有的 适合知识转移的情境渠道,源单元对转移知识进行调整,以
成功技术联盟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技术联盟的构建和发展 适应接收单元的需要。第三阶段是调整阶段,主要是接收单
以及对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 元对转移的知识进行调整,以适应接收单元新的知识情境。
本文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和知识转移过程理论,针对技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