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开采-地震勘探2.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石油开采-地震勘探2

S:单边炮为1,双边为2 (和2D情况一样) M:排列线上道数 :炮点所移动距离 为工区总的覆盖次数 Y方向的覆盖次数,在炮点有规律的排列情况下(各炮间隔相同) L:排列线条线 :爆炸线上炮间距(以排列线间距为单位)的数目计算。 第四节 地震波的激发 在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中,第一步是要用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对地震波的激发有一些基本要求。为了适应各种地表条件及具体工作方法的特点,所用震源及激发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 2:使地震有效波具有较强能量,显著的频谱特性和较高的分辨能力,便于记录有效波。 震源 目前以炸药震源为主 1:对激发的地震波首先要发足够强的能量。 一、在激发要求 二、陆上用炸药震源 从20年代~现在,地震勘探方法一直采用炸药为主要震源。 炸药震源 以炸药为主要材料,用雷管引爆,产生脉冲尖锐,频率范围较宽。 具有较强能量。 优点: 共同点: 井中爆炸、水中爆炸、坑中爆炸,以井中爆炸的效果最好。 不同点: 普通炸药震源,一般要钻炮井,起爆时有相当一部分能量消耗在岩石破碎上。爆炸索,埋深?0.3—0.6米,不需炮井,但如掩埋不好,易引起气爆记录造成干扰。 首先说一下炸药要求: 1、炸药要求对激发条件选择 ① 激发方式: ② 激发岩性选择: a):激发岩性:在潮湿坚硬的岩石中爆炸,脉冲尖锐,能量强,将炸药放在潜水面以下。 b):激发深度:对反射波,要选在潜水面以下3—5米的粘土式泥岩中爆炸 。 c):激发药量:考虑几个因素,炸药包周围岩性、勘探深度、爆炸点与接收点之间距离、仪器灵敏度等,在上述因素都不变情况下,适当增加药量,可提高有效波振幅。 m=0.2~1.0 A与 成正比增加,当 到某一定值,A不再增大。 为了减少爆炸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使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弹性波能量,可将炸药分散包装成小炸药包,按一定的方式排列,然后同时引爆——组合爆炸。 岩石的破坏作用急剧增大,激发弹性振动的能量反而减小,所以A不会再随 而增大。 组合爆炸: 使用组合爆炸,很重要的是选好组合参数,特别是炸药包之间距离十分重要。实验研究表明:两个爆炸点之间距离不少于单个炮点引爆时形成的塑性带半径 的2倍,由经验公式: 塑性带半径 为数量 组合爆炸方式有直线组合、面积组合、生产实践表明:组合爆炸效果效好,提高有效波振幅与其它干扰的比值,有利于有效波的方向选择接收 D:组合井的井距 水中爆炸:是在海洋、湖泊或流河中进行地震勘探时的激发方式。 注意: 当炸药量一定,随着炸药包个数增加,激发振幅加大,增大到某一数值时,再增加药包个数,将会因能量过于分散而使效果减弱。 在浅水中爆炸:避免在淤泥中激发。 坑中爆炸:在沙漠、黄土沟等地区,不便钻炮井,潜水面又很深,采用土坑组合爆炸,激发岩性、胶泥粘土、泥岩等为好,坑距10~20米左右。(爆炸后各点岩石的破坏圈互不相切为适宜) 在深水中爆炸:正确选择沉放深度,太深,由于气泡慢性胀缩而造成重复冲击,使记录受到严重干扰。 药量:由试验结果 1米水深6公斤 2米水深15公斤,效果较好 。 2. 爆炸索 细长的索状结构,中心装有炸药,标准外径5mm。每100米装1.05公斤药,埋深0.3~0.6米,掩埋不好,易引起气爆,造成干扰。 爆炸索一般使用雷管从一端引爆,对土壤振动小,记录与处理方法与普通炸药震源一样。爆炸索是一种沿水平方向延长的连续震源,爆炸波沿爆炸索的传播速度约6600米/秒,大大高于地震波在埋置爆炸索的地表层中的传播速度,获得向下传播的能量大大强于沿水平方向传播的能量,增强有效波,减弱干扰波,我国目前陆地上大部分地区主要采用在井中用炸药进行爆炸的激发方式。 炸药的运输、保管和使用容易发生危险,为了克服上述不利因素,出现了非炸药震源。 但炸药震源有一些缺陷: ① 钻炮井、用炸药、费用大、时间长。 ② 地形复杂、钻井困难地区施工不便。 ③ 工业区、人口稠密区,不宜使用炸药。 三、陆上用非炸药震源 撞击型: 可控震源 重锤,气动震源 振动型: 第五节 地震波的接收 在野外生产工作中,一次激发,多道接收。我们要在多次激发获得的多张记录上,把地下某个反射点的共反射点道集找出来。 下面以单边放炮,六次覆盖为例,来说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 如图: 图3-3-5 六次覆盖的观测系统 24道接收炮点位于排列一端,偏移距X1为1个道间距,每放完一炮,炮点和接收排列一起向前移动2道间距,组成6次覆盖观测系统。 ①将所有炮点O1、O2 ······标在同一水平线上。 ②从各炮点向排列前进方向作一条与炮点呈的直线,将同一排列上的24道分别投影到这些45o斜线上,每一根斜线表示一个排列,获得一张原始记录。 从图中可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