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种警示:视觉影像的生态文化表达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一种警示:视觉影像的生态文化表达
王佳奕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 100088
摘 要:文化研究领域中,以“生态主义”为出发点的文艺理论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采用。这既是一场跨学科综合实践的理论创新,又是涵盖了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精神两种生态空间里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以及对此的反思。当作为艺术作品的视觉影像开始关注生态问题、揭示恶果并反思其过失的时候,正是视觉影像透过生态文化表达做出的警示,对正在肆无忌惮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本论文以内容分析法为主,研究的目的正是透过视觉影像的生态文化表达,揭示自然环境和人类精神两种生态问题所造成的恶果,以及其中人文主义式的警示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化;生态主义;视觉影像
作者简介:王佳奕,女,(1991年10月-),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2014级 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文化创意。
正文:
新世纪以来,文化研究领域中涌现了一种新的跨学科文艺理论研究方法。这是在“理论生产缓慢期”之后掀起的新一轮学术浪潮,即“生态理论与生态批评”。这个原本来自生态学的专业学术名词,被嵌置于文化研究的宏观范畴内,并以新的视角和立场审视着自然界和社会实在界的双重空间。
毫无疑问的是,它某种程度吻合着当代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恶果的重要议题:一种源自于自然生态面临被破坏的重重威胁;一种源自威胁制造者的人类的精神生态匮乏与危机性。这两方面的恶果揭示了生态问题,然而当它们进入“文化研究”的视野后,不论哪种形式风格的艺术作品,其价值意义的情感抒发与理性表达都被融汇在内容里。当我们从层出不穷的视觉影像、纪录片以及电影影像中看到越来越多和生态主义相关的内容时,也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人文价值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及带来的警示作用。
一、理论的源起
上述的双重威胁,构成了生态主义存于文化研究范围的两个层面。作为一种警示,生态文化运用而生。作为文化术语的“生态批评”最初是威廉#9642;罗伊科特在1978年发表的文章《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的实验》中提出,一种将文学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和环境问题提升至主体性地位的研究,除了强调一切作为文学作品内容中的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之外,也用以“生态哲学”做以批判的尝试。即,人们不仅仅拘于流于表面的物质文明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冲突。这是一种“把对自然生态危机的根源追溯到现代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上,将自然科学研究所提供的生态思维和生态方法渗透到人的世界观和生存体验中,努力把生态精神培育为一种通向全新文明前景的思维方式、价值基础、精神信仰和文化观念。”
借以生态文化的立场和理论为视觉影像作为基本支撑点的本质意义,进一步的说,其警示性似乎更接近于 “反思性现代性”(reflexive modernization)的观点。此观点来自于当代社会理论学界瑞秋#9642;卡逊---乌尔里希#9642;贝克的担忧,即:“即使是这个世界上的特权阶级也栖身于一个全球性的“风险社会”,其危险程度无法预料,计算和控制,也很难逃避”。
当生态文化成为反思和警示成为视觉影像丰富的符码指涉的时候,正是实现了由肌理到本质的阐释。银幕神话的审美感知和逻辑思维通过视觉影像、纪录片以及电影影像建构起,并成为发挥生态???化再合适不过的重要场域。
二、自然环境生态威胁的警示
源自于自然生态面临被破坏的重重威胁在视觉影像中处处可见。纪录片包括例如《海豚湾》、《地球公民》、《地球脉动》、《海洋》、《难以忽视的真相》、《家园》、《看见台湾》等等;亦包括了BBC和国家地理频道等在内多家媒体拍摄制作的与环境保护与生态危机有关纪录片、专题片上千余部以真实的画面为主,用强烈视觉冲击表现自然生态受到威胁的影像。
人类对于自然与环境的关注程度并不亚于那些流于世俗的消费社会。从成千上百的视觉影像中可以清晰的意识到,生态主义以及生态文化是一种“从有到无”的过渡,在过渡中人类逐渐意识到形势的危机,以及强烈的二元对立和反差。而这正是属于视觉影像通过生态文化表达对于自然生态危机的强烈反映。
一般情况下,这些被称之为“环保主义”题材的纪录片或者电影,都是将自然生态问题最直接的呈现,它们似乎成为了一种由人类肆无忌惮恶意后果造成的因果报应。不论是海洋、土地、山川、河湖、动植物世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甚至是整个银河系和宇宙,无处不遭受毁灭性危机。
一些视觉影像源自于本质的真实,是“实在界”里坚不可摧的自然痼疾,被摧毁的大自然被践踏、被蹂躏的真实面貌;有些视觉影像(例如电影)就常常将灾难性和科幻性的元素融进其中,例如《未来水世界》、《后天》、《人类消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