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化的观念与媒体的责任.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固化的观念与媒体的责任

固化的观念与媒体的责任 在政治文化差异较大的国际对话中,沟通是复杂的,又是艰难的。但不能因此就放弃沟通的努力,这样只会使误解和偏见加深。通过我们多年与中国合作的经验,我们有信心认为中国会在沟通中进步,变得更为开放。中国希望被世界了解,世界也希望了解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政界、学术界、媒体和公民社会都是可以起到推进作用的力量。 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8226;伯尔命名的德国伯尔基金会,委托德国埃尔福特大学和杜易斯堡大学联合进行了专项研究《德国媒体2008年的对华报道》,今年6月14日在柏林发布了共300页的研究报告。 虽然报告目前只有德语版,却引起了中国媒体的很大兴趣和广泛报道,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不过在没有阅读前提下的解读,如何给中国读者以报告的原来面目,难度是相当大的。因此,伯尔基金会将报告的主要信息用中文概括如下,希望能澄清一些误读,为两国传媒界和公众的沟通交流提供一些学理性的依据。 研究目的: 为德国思考自身提供一个参照 有中国媒体问:为什么以“德媒对中国的歪曲”作为研究对象? 这已是一个误会:作为学术性的研究项目,没有调查研究前是不可能下此定论的。 还有媒体问为什么一个德国的机构要来做这件事? 2008年中德双方在公共领域里关于德国媒体的对华报道有很多争论,但由于没有一个较为广泛的经验调查作为论证的基础,所以常流于相互指责:中国学者对德国媒体所做的一些量化分析以负面报道或正面报道为分类的标准,德国媒体则出于对媒体角色的定位不同,并不认为负面报道就是意味着反华。而对德国媒体中出现的失误之处,中国方面有人理解为特意的扭曲,德国方面则强调外国媒体无法在中国获得一手消息是主要原因,还有人把来自中国的批评都看作是官方的宣传。在当时的情况下,讨论很难不带上情感色彩。 现在时隔一年多,通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德国媒体如何报道中国进行一次梳理和分析,我们希望为德国思考自身提供一个参照,因为人们眼中“他者”的形象,其实是对自己很多特性的反射。同时,希望这样系统性的研究也能帮助中国更准确地了解国际舆论中的自己。 研究方法: 对主流媒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日报》三家有全国影响的日报,《明镜》周刊、《焦点》周刊、《时代》周报三份周刊以及德国电视一台《每日新闻》节目是本次研究的对象。 德国有人提出意见,认为还有的媒体拥有报道水准很高且态度中肯的驻华记者,却没有被研究收录,网络媒体和广播节目也未被涵盖;另一些人则指出,德国发行量最大的小报《图片报》以及众多地方小报,没有派驻中国的记者,对华报道与上述严肃媒体相比问题更多。对此研究者作出解释:在社科研究中无论对样本如何取舍都会有争议,本次的调查从媒体不同的政治倾向出发(偏保守-中间-偏左),各选取影响力较大的媒体,尽量体现一定的广泛性,但不可能涵盖所有关于中国的报道。 从这七家媒体2008年的报道中一共收集到近9000篇涉及中国的文章,其中约4000篇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华报道。研究者进而对这4000篇文章内容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德国媒体的关注话题有哪些。然后从这些话题中选取一些进行定性分析,从事实的准确性、意见的多元性、消息来源和人物的多样性等方面对文本内容进行考察,最后通过对相关记者和主编进行访谈,了解记者与编辑部对各自角色的理解、报道生产的流程、驻华记者的工作环境等。 研究结果: 德国媒体有盲点,无反华阴谋 研究结果表明,所谓“德国媒体的反华阴谋”在上述被调查的媒体中是不存在的。不仅这七家媒体“统一思想”不太现实,就是在同一家媒体也常能找到立场见解针锋相对的文章。与德国媒体对其他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国家(拉美、中东等)的报道相比,德国对中国关注的话题更加多样,经济、环境、文化等都有涉及。这也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和国力的发展,使得西方对中国的各个方面都更加关心。然而报告也指出德国媒体的很多问题: ◎“反面”套话与“正面”套话 首先,近9000篇文章有超过一半并非关于中国的报道,而只是“顺便”提了一下中国,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数据。在大量的程式化、套话性质的对中国的描述中,以经济、环境和国际关系的内容为主。例如中国是“盗版产品”或者“廉价产品”生产者、“气候罪人”等。但学者们也发现:存在所谓“正面”的套话, 如中国是“具有吸引力的销售市场”、是“有竞争力的产品制造地”等。 然而,无论正面也好,负面也罢,这种套话的使用是对社会上存在的固有观念的重复与迎合,而没有起到媒体应该起到的作用:对固有观念进行质疑和深入的分析。因此带来的危险是:简单化的、断章取义式的套话在社会中的影响又通过媒体的传播得到了强化。 ◎选题盲点与欧洲中心主义 在真正报道中国的文章中,研究报告也指出了很多不足之处。例如选题上的盲点:中国的教育、科学、技术领域很少有涉及;而在比较受关注的话题中,研究者也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