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疸--2010年9月给本科上课用课件(精品)
第四章:肝胆病证 第二节:黄疸 又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湿热相交,民当病瘅。” “疸”古字 “瘅”,“黄瘅”即“黄疸”。《内经》又云“疸者热也。”《康熙字典》解释“瘅者,热、劳也”因此从字面上看黄疸与“热”、“劳”有关。《内经》指出黄疸的病因病机是湿热,即“湿热相交”,后世认为湿热是黄疸的主要病因,其理论渊源于此,正如《丹溪心法》所指出的。“疸不用分其五,统是湿热。” 2、分类: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 《伤寒论·阳明病篇》第199条:“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忄农者,身必发黄。” 《伤寒论·阳明病篇》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以上两条经文指出了无汗、小便不利、湿热瘀滞不解是产生黄疸的根本原因。 无汗 热不得外越 小便不利 湿不得下泄 要点在于“瘀热在里”,治疗原则是给邪以出路。为后世汗、吐、下三大法则治疗黄疸提供了理论基础。 孙思邈《千金翼方》:瘀血黄疸 《千金翼方·黄疸》“时行热病,多必内瘀著黄。” 孙氏最早提出某些黄疸是时行病,并指出瘀热发黄是黄疸的病机。 ①张仲景“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②孙思邈“凡遇时行热病,必多内瘀著黄” ③叶天士“气血不行则发黄” ④周学海“黄之为色,血与水和杂而然也。善治,盖用化瘀之品一二味,如桃仁、红花、茜草、丹参之类,为其已坏之血而不能还原质,必须化之” ⑤现代医家关幼波“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 形成“黄疸瘀血说”可见,黄疸必有瘀 《诸病源候论》提到“急黄”危重证候和阴黄。 “阳气伏,阴气盛,热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黄、头痛而不发热,名曰阴黄。” “阴黄”病名最早记载于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 ,但此论与后世医家有关阴黄的认识不同,把热毒郁滞于内所致的阴黄称为阴黄;而后世常把寒湿郁滞于内所致的黄疸称为阴黄。 宋《圣济总录》:“大率多因酒食过度,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热气郁蒸,所以发生黄疸。” 《圣济总录》指出黄疸的病因病机是因过食烟酒,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侵淫肌肤而发黄。 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 :黄疸分阴黄阳黄 《卫生宝鉴·发黄》:“身热,不大便,发黄者……阴黄”。“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而发黄者……阳黄。” 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在总结前人经验,进一步明确湿从热化为阳黄,湿从寒化为阴黄,把阳黄和阴黄的辩证论治系统化,对临床实践意义重大,后世治黄无出其右。至今仍被采用。 罗天益还创立了茵陈四逆汤治疗阴黄方剂。 《景岳全书》提出了“胆黄”病名。 “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 张氏所提胆黄非常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淤胆型黄疸。 明·吴又可《瘟疫论》:温热黄疸,大黄为主 吴氏认为对温热黄疸的治疗,主张以大黄为主,他认为治黄疸不用大黄,则很少有效。他认为黄疸是由于小便不利,而小便不利则又由于胃热移热膀胱所致,即黄疸是俯病,而非经病,用大黄直泄胃热,是治本之法。 吴氏退黄喜欢用茵陈蒿汤,其所用茵陈蒿汤(名为茵陈汤)与仲景之茵陈蒿汤药味完全相同,惟两方的配伍剂量差之甚远。仲景之茵陈蒿汤以茵陈为主药,辅以山栀子、大黄,茵陈与大黄剂量之比为3:1;而吴氏茵陈蒿汤则重用大黄,茵陈与大黄剂量之比为1:5,可见,吴氏更注重攻下泄热退黄。 林佩琴《类证治裁》:阴黄补脾 《类证治裁·黄疸》:“阴黄系脾脏寒湿不运,与胆液侵淫,外渍肌肤,则发而为黄。” “瘅久不愈当补脾。” 清·林佩琴再次指出了脾与黄疸的关系,对阴黄和慢性黄疸而言,健脾益气具有重要的意义。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阴阳分治 叶氏提出阳黄治胃,阴黄治脾,对黄疸的治疗有指导意义。叶氏亦提出分销三焦湿热法是叶氏对仲景治黄诸法的重要补充,使湿热之邪分销,而无伤脾气之弊。后世医家根据此组成三仁汤、甘露消毒饮等治黄疸良方,已为临床所常用。 黄元御《四圣心源》:黄疸主要与肝胆脾相关 《四圣心源·黄疸根源》:“其起于湿土,而成于风木。” 黄氏认为黄疸的病变脏腑为肝胆脾。肝主风,主疏泄,肝气不疏,木盛克土,脾土不化,湿聚成黄。此观点源于《素问·玉机真脏论》:“病入舎于肺……,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 ……弗治,肝传之脾,并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 盖肝主疏泄,肝失疏泄之职,由脾胃产生的水湿就会停滞不化,水湿郁滞不能及时排泄出去,进一步发展就会产生黄疸。 沈金鳌《沈氏尊生书·黄疸》:温黄 “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谓之瘟黄,杀人最急。” 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