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来我国北方典型区域地下水演化特征-文献.PDF

近50年来我国北方典型区域地下水演化特征-文献.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50年来我国北方典型区域地下水演化特征-文献

第 30卷 第 1期 第 四 纪 研 究 Vol.30, No.1  2010年 1月 QUATERNARY SCIENCES January,2010 doi:10.3969/j.issn.10017410.2010.01.11 文章编号  1001-7410(2010)01-115-12 近50年来我国北方典型区域地下水演化特征 陈宗宇 王 莹 刘 君 卫 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 050061) 摘要  文章在总结中国北方地下水最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西北内陆盆地、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为典型区, 对近50年来区域地下水系统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我国北方盆地和平原地下水系统演 化具有渐变性和突变性特征,但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区域地下水系统已经变得脆弱,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向 不利的方向发展。地下水补给演变表现为山前平原地带的补给能力减弱,河道补给减弱或消失,中下游农业区地 下水补给强度增大,总补给量呈现减小的趋势;其中,西北内陆盆地下水补给的减少与上游水资源利用过度、渠系 防渗程度提高有关;而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的减少与降雨量的减少和山区河流拦蓄水量的增加 有关。伴随着补给模式的改变,地下水流场演变表现为普遍出现持续性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西北干旱区表现为 山前平原地下水位快速下降、泉流量减少、溢出带下移;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表现为溢出带消失、水位降落漏斗形 成并发展,区域地下水流被截断,形成以降落漏斗为中心的局部水流系统。地下水化学场变化主要表现为水化学 类型变化、矿化度增大,污染组分增加。自西北内陆盆地至华北平原、松嫩平原,水化学变化强度明显增加,以华北 平原和松嫩平原最为明显。本文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地下水演变的 适应性对策,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主题词  补给机制 地下水演变 水位降落漏斗 中图分类号   P64174    文献标识码  A 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考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 1 引言 动对地下水影响这一重要因素,了解地下水补给、径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人们已逐渐认识到 流、排泄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和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潜在影 可利用性的影响。自2001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 响[1~6]。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通过影响地下水补 开展了“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给、地下水和地表水相互作用、农业灌溉等方式影响 工作,在我国北方盆地和平原区取得了大量的调查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响应程 成果[8~18],本文在这些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西 度小而且滞后,往往会被人忽视,因此,了解气候变 北准噶尔盆地和河西走廊、华北平原和东北的松嫩 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系统的演变对水资源可 平原,作为不同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地 持续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下水系统代表,从整个水文变化过程来审视地下水 地下水在我国北方地区具有战略性的重要作 的时空变化,总结我国北方区域地下水演变特征,探 用,其中,华北、西北城市利用地下水的比例分别高 讨其影响因素与演变机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与人 [6] 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地下水演变的适应性对策,为地 达72%和66%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 支撑作用。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以及人类活动强度的加剧,区域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