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随州市中考语文考点之文言文复习备考及解题巧.doc

2009年随州市中考语文考点之文言文复习备考及解题巧.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9年随州市中考语文考点之文言文复习备考及解题巧

2009年随州市中考语文考点之文言文复习备考及解题巧(鄂教版) 《中考说明》解读:   《随州市2009年初中学业考试语文科说明》提出了09年语文试题命题的内容是:一是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一般用法;三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四是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能简要地加以概。这与《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一脉相承的。根据这一要求,2009年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符合“浅易”这一标准。怎样才能在文言文部分取得满意的成绩呢?我认为备考及应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分值及题型:  ?? 分值14分,第一小题解释加点的实词(4分);第二小题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以选择题形式出现(3分);第三小题是翻译句子(4分);第三小题是拓展题(4分)。 复习备考及解题策略: ??? 2009年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选择继续延续2008年的模式----课外文言阅读材料。但答案在课内。   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复习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 一是与现代汉语比较,掌握文言词义。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语还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而学生对现代汉语比较熟悉,因而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出发文言文中的多数词我们并不难理解。根据语言环境,揣摩词义,有的可以直接把单音节词解释成合成词,例如《陋室铭》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调”可译为“调弄”、“弹奏”。有的则可以从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出发,充分调动已有的词汇词义积累,展开合理而丰富的联想,进行合理的推测,去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上面的“观”使人一下子想到了“景观”,根据上下文再推测可解释为“景象”,“大观”就是“雄伟景象”;“硕”使人想到了“硕大”,“硕师”就是“大师”,也就是“才学渊博的老师”;根据语言环境,“良”在此不能作现代汉语的“好”来讲,但现代汉语中有“良久”、“用心良苦”等词,“良”都作“确实”、“很”来讲,在此句中可引申为“的确”。   有时会碰到一些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而初中语文教学又不允许接触这一些名词术语。这时,要是你联系一下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动心忍性”的“苦、劳、饿、动、忍”可解释为“使……苦、劳、饿、动、忍”,这里采用了使动用法。你只要和我们现时流行语“瘦身(使身体瘦)”一对照,问题就解决了,类似的还有像广告语“万家乐,乐万家”、标语“人人动手,清洁家园”中加点词“乐(使……快乐)”、“清洁(使……清洁)”等。   ?? 当然,古汉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词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从词义变化的角度来理解,就会有利于准确地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主人日再食”,《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两个“再”在句中分别解释为“两次”和“第二次(击鼓)”的意思,而现在一般是“又一次”的意思;《出师表》中“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痛恨”和“卑鄙”,在句中分别翻译为“痛心和遗憾”、“身份低微,出身低下”,这两个词在现在则分别是“深切地憎恨”和“(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的意思。许多古代汉语中流传到现在的双音节词,在当时一般都是两个词,翻译时要分开解释,类似的还有像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妻子”、“交通”、“鲜美”、“无论”等。   ??? 二是通过分析字形,掌握文言词义。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字形与词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教授文言实词时,常常结合汉字字形结构,来分析汉字的本义。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后又引申为“死亡、不存在”,如“人琴俱亡”。“亡”还假借为“无”,读wú,如《愚公移山》中的“河曲智叟亡以应”。   汉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形声字。形声字是由表意偏旁和表声偏旁构成的。了解表意偏旁的表意功能,通过分析字形,就可掌握词义。例如“绝”,从丝从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的意思。引申为“断、断绝、消失”等,如 “沿溯阻绝”(《三峡》)中“绝”为“断”,近体诗中“绝句”的“绝”,也是“断绝”的意思,即所谓“断律为绝”;“哀转久绝”(《三峡》)中的“绝”是“消失”的意思。“绝”也有“极点”或“极”意,因为断绝处,也就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