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包世臣《艺舟双楫》书学思想的核心——尊碑
论包世臣《艺舟双楫》书学思想的核心——尊碑
论包世臣《艺舟双楫》书学思想的核心——尊碑
……………………….
■一一
清代以前,文人士大夫们的审美趣味确立了传统帖学在书坛的正统地位.由民间书手写就的代表民间意识的
书法由于不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被冷落和尘封起来,直到乾嘉时期出于考古研究的需要才被人们重新
重视,并由文字学,金石学领域转移到书法领域.在清代碑学复兴的形势下包世臣继承了阮元的尊碑思想,他
的《艺舟双楫》继阮元二论之后进一步扬碑抑帖,对清代碑学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所反映的书法理论虽没有完整的体系构建,但其中却有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尊碑.
包世臣《艺舟双楫》尊碑的书学思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
,对碑学技法的探索与追求
包世臣一生,关注现实,注重实践,在论书法时也十分务实:书道之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
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IlJ包世臣为北碑而殚精竭虑,孜孜不倦,并试图整理出一套使碑派一系立足于
书坛的碑派笔法来.他用务实的态度从用笔,执笔,结字,墨法,布局等一系列环节具体而微的研究和论述,
对碑学进一步理论化起了重大作用.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中对北碑用笔的特点作了细致的分析: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
势排宕.万豪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
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是以指得势,而锋得力.l3l屏去模仿,专求古人逆入平出之势[41
包氏说北朝人书行墨涩.是指行笔中的摩擦前进.五指齐力故能涩笔力运在纸上.形成了纸对笔的阻
挡.故形成了涩进之势.这些话强调了书写过程中运笔古法的关键在于逆势,只有做到逆入平出才能
得到较强的笔势.体现用锋的力量感.同时逆锋顶着纸面书写能克服线条中怯的毛病,产生浑厚苍茫的金石之
感.
包世臣在他的《艺舟双楫》中提出了一套执笔方法:五指疏布,各尽其力.则形如握卵.而笔锋始得随指
环转.[51特别要求名指之力要与大指相等,小指得劲,名指之力才i.注,即要求五指齐力.他认为握
笔不能太紧,太紧则力量停留在笔管上,不能灌注到毫端,这样写出的字必然势筋露骨,枯而且弱.全身力
到是包氏关于书中之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全身力到与五指齐力关系紧密,包世臣认为五指齐
力是万毫齐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手指上的力量有轻有重,则笔毫的力量必然不能相同.这样的话就不能
把全身的力量灌注到笔毫的顶端.可见.包世臣对执笔的理解是力到毫端,他对执笔方法的阐述与其对北碑笔
法的推崇是相统一的
包世臣关于结字的理论,主要得力于邓石如和王良士.[61包世臣通融了二家论说:完白计白当黑之论,即小
仲左右有牝牡相得之意.这一言论的精髓就是通过观察作品的黑白对比,借字内外的空白以反观结体的疏密
欹正,从而扩展到作品的行气和章法.另外,他还强调了用笔和结字的两者结合,指出结体是以用笔为基础
的.用笔无力则很难达到结字的自然奇纵.包世臣在《答熙载九问》中指出赵孟频的书法过于平正单一,字画
缺乏生气,从章法布局方面对赵孟顺提出了批评.[7l并提出了章法布局理想境界情谊真挚,痛痒相关.
他综合邓石如和黄已生的说法.提出于平正中求变化,变化上追求更高层次的统一与和谐的至高境界——
气满说:左右牝牡,固是精神中事,然尚有形势可言.气满,则离形势而专说精神,故有左右牝牡皆相
得而气尚不满者.气满则左右牝牡自无不相得者矣……气满如大力人精通拳势,无心防备,而四面有犯者,无
囵
不应之裕如也.⑧这是包世臣对邓,王二说的提升,也是他对书法从形质到精神的一个颇具辩证思想的高度概
括,这也正是包世臣碑学思想在结体和章法上的体现.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对筋骨血肉是这样解释的: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备具,筋者锋之所为.
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者墨之所为.包氏所说的锋,乃是与副毫相对应的,即副毫所包
裹的毫中心部分.包世臣对锋,毫,墨的关系作了探析,转锋能达到墨不外溢:盖墨到处皆有笔.笔墨相
称,笔锋着纸,水即下注,而笔力足以摄墨,不使旁溢,故墨精之.如果墨能到的地方,而笔锋却跟不上,
便是孙过庭所说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了.由此可知,要做到摄墨,除了对笔力的要求.还需用好锋
与毫,使笔墨相称.当笔锋接触纸面,水即从笔肚向下注入纸面,而此时笔力足以控制住墨,不使溢出,从而
达到墨到处皆有笔.摄墨的效果如何检验呢?包世臣认为应该看墨色:凡墨色奕然出于纸上,莹然作紫
碧色者,皆不可以言书;必黝然以黑,色平纸面,谛视之.纸墨相接出处,仿佛有毛,画内之墨,中边相等,
而幽光若水纹,徐漾于波发之间,乃为得之.[111包氏的观点要求线条中间和两边的墨色相同,这正是包世
臣在个人的碑学书法实践中对墨法的独到见解.
二,对碑版书法形式美的阐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