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通史题库
中国通史题库
「中国通史」题库 请注意:诗无达诂,史难定论,各家论证不一,所附提示及书目仅供参考,建议更求延伸阅读:
有关中华文化的起源,有谓是一元的,也就是说文化起源于单一中心,再由中心向外扩展;但也有学者认为是二元的,甚至有人认为是多元的,请试从考古成果及文献资料加以论证:
提示:中华文化的起源的一元论主要是从古史传说黄帝以下的帝系而言,所谓夏、商、周「三代之美」递相而下,即暗示文化一元论,加上道统论出,更倾向一元起源思考。近代民族主义兴起,以黄帝纪元的革命刊物随之而兴。拜考古学兴起之赐,就新石器时代文化言,即有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表征中国在史前至少有东(龙山)、西仰韶两个文化圈。随着考古发掘的启示,中国新石器文化圈至少有中原、山东半岛、长江下游、汉水与长江中游和辽河流域五大区块。另有许倬???的六大文化圈说、苏秉琦大六区系说。
参考书目: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汉声出版公司,2006年,页21-30。
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 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期28(1997年12月),页1-77。
甘怀真,《中国通史》,三民书局,2007年,页7-8。
试由《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一族活动情形,及目前为止的考古所得,推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提示:《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一族活动情形,截至目前尚无明确的考古资料可以佐证。所有「可能时期」和「可能过程」大抵只能依靠后人想像或古史传说。黄帝是古史记载中伟大的领袖人物,夏、商、周三代都是黄帝的后裔。就考古资料推断,中国应已进入新石器时期,或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但这只能说,系出于「证据决定结论」,推论成分高。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司马迁认为黄帝「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四民,度四方。」给予很高的评价,成为后世「集体记忆」的绝佳材料。
参考书目:
甘怀真,《中国通史》,页16-17。
樊树志,《历史长河─中国历史十六讲.关于炎帝、黄帝的传说》,联经出版公司,页10-14。
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 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期28(1997年12月),页1-77。
试就「中国」观念的形成,申论之:
提示:中国在经历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各政治集团的互动,开始出现一个空间观念,此即后来的「天下」。周人克商,自认为与夏同祖,因此理所当然的取代东夷的商人,而为中原的盟主。周初营建东方的雒邑(洛阳)是为成周,这是为了作为东征以及日后联系东方的根据地,也是因为当时人认为洛阳是天下之中。想要成为中国的共,也理当建都邑于此。这是为了取得合法的统治地位。公元1963年发掘出的一件青铜器,上有周成王提到周武王曾说:「余其宅兹中国。」《尚书.梓材》中也有周成王所谓:「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的记载。史书与铭文相互印证,说明周武王统治的地域为中国。这是现有史料可见诸最早的记载也是中国观念的源头。
参考书目:
甘怀真,《中国通史》,页20-22。
王寿南主编,《中国通史》,五南书局,2005年,页8-12。
《礼记.礼器》云:「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试就所知及考古资料举证,讨论《礼记.礼器》所说的可靠性:
提示:从新旧文字史料来看,考古学者张光直认为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大同而小异。大同者,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共同的大特征;小异者,代表地域、时代与族别之不同。是以《礼记.礼器》云:「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礼记》一书应有相当高的可靠性。
参考书目: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页20-21。
李学勤,《青铜器与古代》,联经出版公司,2005年,页396。
《论语?为政》言:「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并且《论语?卫灵公》又言:「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关系,按传统中国朝代的演进应该是直的关系,但有愈来愈多的史料出土显示三代的关系是「横」向发展,请就此申论:
提示:在旧文字史料中张光直认为夏、商、周三代在文化上是一系的,但在政治上却是相互对立的集团,这些论述的基础可以从年代、地域以及社会文化中得知。陈孟家言:「疑夏之十四世,即殷之十四世,而汤武之革命,不过亲族间之争夺而已。」张光直认为这一说法未免夸张但提供了商人政治和夏代同始同终的可能性,因为从年代来看夏和商、商和周都有相当的部分是重叠的,所以三代的发展是平行并进而非前仆后继,换句话说,商是夏的列国之一,而周又是商的列国之一,朝代的更替只是三国势力的消长。就位置来看,三代地理位置亦不同,周人在西、夏人在中、商人在东,彼此之间因为地域性的差异,使得在政治上形成对立的集团。虽就政治统治而言,三代是前仆后继的,商始于汤灭桀;周建于武王亡纣,但敌对在被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