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化学疗法的创立和抗生素的发现
化学疗法的创立和抗生素的发现;第一篇:化学疗法的创立;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1854年3月14日-1915年8月20日)是一位德国科学家,曾经获得190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较为著名的研究包括血液学、免疫学与化学治疗。保罗·埃尔利希预测了自体免疫的存在,并称之为「恐怖的自体毒性」(horror autotoxicus)。;早年从事生物体内不同组织、细胞与染料的亲和力的研究,发明活体染色法。鉴别了肥大细胞与浆细胞;发现嗜酸性粒细胞;首先鉴别了髓细胞性白血病的各种类型;首次提出白细胞按所含颗粒染色特性的分类法;发明结核菌的抗酸染色。1890年后研究免疫问题,帮助E.贝林生产白喉抗血清,设计单位测定抗毒素量的方法。创侧链学说,研究动物血清的溶血反应,提出“补体”一词。晚年时专攻化学药物治疗传染病的研究,发明治疗梅毒的有效药606(砷凡纳明),“606”是一种新药的代号,即“洒尔佛散”(申凡纳明),据说是因为试制它到第606号染料才获得成功而名。 与I.I.梅契尼科夫共获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先后获得世界各学术团体授予的81个荣誉称号。1915年8月20日卒于巴特洪堡。在免疫学方面,他创立了“侧链学说”。这一学说为诊断、治疗和预防传染病提供理论基础。;六〇六”胂凡钠明,六零六(抗梅毒药),由1908年保罗·埃尔利希实验室发现,当时对几百个新合成的有机砷化合物进行了筛选,最后确定第606个化合物具有抗梅毒活性;但是实验结果表明埃尔利希的猜测是正确的。助手们合成了千余种阿托西耳的衍生物,一一在老鼠身上实验。有的无效,有的则有严重的毒副作用,只有两种似乎还有些前途:编号“四一八”和“六〇六”的衍生物,但是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后者并没有效果。恰好在这时,梅毒的病原体——密螺旋体被发现了,而且,一位年轻的日本细菌学家秦佐八郎找到了用梅毒螺旋体感染兔子的方法。埃尔利希邀请秦佐八郎到其实验室工作,让他试验“四一八”和“六〇六”是否能用于治疗梅毒。1909年,秦佐八郎发现“四一八”无效,而“六〇六”能使感染梅毒的兔子康复。随后举行的临床试验结果也表明“六〇六”是第一种能有效地治疗梅毒而毒副作用又较小的药物,很快推向市场。做为第一种抗菌类化学药物的发明者,埃尔利希因此被公认为化学疗法之父。这是第一个通过对先导化合物进行化学修饰,已达到最优化的生物活性的有组织有目的的尝试,保罗·埃尔利希更是开创了化学治疗的先河。;秦佐八郎(1873-1938)日本细菌学者,医学博士,六〇六的共同发明者。岛根县人,第三高等学校医学部毕业,1898年入传染病研究所,在所长北里柴三郎制导下研究鼠疫八年。1907年留学德国,起先在柏林柯霍研究所受华赛尔曼教授指导,后师事保罗·埃尔利希博士,1909年同埃尔利希博士一道研究砒素要剂的效力,发现606号砒素剂对回归热最有效力,其后经过多次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发现606号砒素剂对梅毒、疟疾都有特效,秦当时做了一千多种实验,被认为是同埃尔利希共同研制606剂成功的人;第二篇:抗生素的发现;亚历山大·弗莱明(公元1881-1955年),英国细菌学家。是他首先发现青霉素。后英国病理学家弗劳雷、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进一步研究改进,并成功的用于医治人的疾病,三人共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找到了一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从此出现了寻找抗菌素新药的高潮,人类进入了合成新药的新时代。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弗莱明名列第43位。
;1921年,患重感冒的弗莱明坚持工作,在一培养基中发现溶菌现象,细究之下原来是鼻涕所致,由此发现了溶菌酶。
1928年7月下旬,弗莱明将众多培养基未经清洗就摞在一起,放在试验台阳光照不到的位置,就去休假 亚历山大·弗莱明在做实验
了。9月1号,在工作22年后,他因溶菌酶的发现等多项成就,获得教授职位。9月3号,度假归来的弗莱明,刚进实验室,其前任助手普利斯来串门,寒暄中问弗莱明这段时间在做什么,于是弗莱明顺手拿起顶层第一个培养基,准备给他解释时,发现培养基边缘有一块因溶菌而显示的惨白色,因此发现青霉素,并于次年6月发表,最终使其获诺贝尔奖的论文。[1]
;盘尼西林又叫青霉素(penicilin)。由青霉菌(Penicilliumnotatum)所分泌的抗生素,主要能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繁殖,其作用机制在於阻断细菌细胞壁的生成。
抑制繁殖期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起效迅速。对革兰氏阳性菌,如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及革兰氏阴性球菌,如脑膜炎球菌、淋球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白喉杆菌、螺旋体、梭状芽胞杆菌、放线菌以及部分拟杆菌亦有抗菌作用。青霉素钾、钠盐口服不吸收,且易被胃酸破坏,故不宜口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