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治目标-昆明医科大学.docVIP

包虫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治目标-昆明医科大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包虫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治目标-昆明医科大学

包虫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治目标 2001-2004年在内蒙古、吉林、河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12省(区)开展的包虫病调查,同时采用B超和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查。血清学检查阳性率为12.04%,B超检查包虫病患病率为1.08%,推算全国包虫病病人数为38万人,病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的四川、青海、西藏、甘肃等省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包虫病分囊型和泡型两种,被喻为西部地区第二“癌症”的泡型包虫病病例主要分布在四川、青海、西藏、甘肃和新疆等省(区)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病死率达51/万,治疗一例包虫病的平均费用高达2700多元。因此,寄生虫病已成为许多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严重阻碍着西部经济发展的步伐。 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中,针对包虫病具体目标是: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在2006年进一步调查确认包虫病流行县(市、区)范围和流行程度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到2010年底,10岁以下儿童包虫病感染率下降40%以上,犬棘球绦虫感染率下降50%以上;到2015年底,10岁以下儿童包虫病感染率下降60%以上;犬棘球绦虫感染率下降70%以上。 人体带绦虫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目前用于人体带绦虫感染或寄生的常用临床诊断方法有虫体形态学观察、粪便或肛门拭子涂片显微镜检查、循环抗体ELISA检测、粪抗原 ELISA和粪DNA-PCR检测等。敏感性高且特异性强的粪抗原 ELISA和粪DNA分子生物学检测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应重点研究的领域。以下介绍酶电泳法、抗原 ELISA和DNA分子生物学检测。 用酶电泳法分析包括感染人体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在内的多种带科绦虫腺苷酸激酶(AK)、谷氨酸脱氢酶( GLDH)、己糖激酶(HK)、苹果酸脱氢酶( MDH)、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同工酶等酶活性来鉴定和鉴别带绦虫虫种,表明不同种之间这些酶活性或同工酶酶谱存在差异,可用于绦虫虫种鉴定,其中 GPI同工酶酶谱电泳分析技术比染色法快而且简单,尤其适用于不能直接用形态学观察法鉴定和区别虫体样本的情况。 通过对人和动物粪便虫体抗原的检测来诊断绦虫感染的免疫学方法已逐渐用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其原理是虫体寄生于宿主小肠内,其代谢物、分泌物、节片、虫卵等虫体组织(统称粪抗原)可随宿主粪便排到体外;再利用抗原-抗体特异结合的原理,通过制备特异抗体来检测粪抗原。分子生物学(粪虫体 DNA)检查方法 分子生物学试验方法主要包括 DNA探针杂交技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 )、聚合酶链反应 ( PCR ) 、RFLPPCR、随机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APD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多重 PCR、巢式PCR、核苷酸序列测定等。Yamasaki等和Anantaphruti等应用碱基切除序列扫描胸腺嘧啶核苷阅读分析[base exc-ision sequence scanning thymine-base ( BESS Tbase)reader analysis]方法,通过对co1和细胞色素氧化酶b基因( cob)片段中特定位点上的胸腺嘧啶核苷酸碱基( T)的扫描可准确鉴别出这 3种带绦虫,并可对猪带绦虫的两种基因型作出鉴别。 抗绦虫药物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致力于猪囊虫病、包虫病等绦虫病的疫苗研究,但疫苗的研制和应用尚存在许多关键性问题未得到解决,在短期内还难以推广应用。目前控制绦虫病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化学药物防治,目前已报道的抗绦虫药物有天然植物类和人工合成药物。 用于治疗绦虫病的天然植物类药物主要有南瓜子、绵马、卡马拉、仙鹤草芽、槟榔等。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门研制了一种纯中药驱绦虫药物——雷丸驱虫灵,以替代西药驱虫剂。 人工合成药物有吡喹酮(Praziquantel) 、甲苯咪唑(Mebendazole,MBZ) 、阿苯达唑(Albendazele,又称丙硫咪唑,肠虫清)、芬苯达唑(Fenbendazole)、奥芬达唑(Oxfendazole)、硫双二氯酚(Bithinonol) 、硝唑尼特(Cuitazoxanide,简称NTZ)等。 随着各类抗绦虫药物的广泛使用,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寄生虫抗药性问题。今后如何对绦虫病进行预防或治疗?研究者认为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可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利用已知化合物开发新药对已知结构的化合物作化学结构的修饰来开发新药,以增进对寄生虫的作用或减低对宿主的毒副作用;各种驱虫药的联合应用;研究使用方便的新剂型。如长效制剂、缓释剂等;研制安全、有效、廉价、实用的绦虫疫苗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 胆道蛔虫症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青少年较多好发于农村地区。临床表现常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相类似,如急性胃炎、胰腺炎、胆结石等,鉴别较困难。单用西药镇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