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4呃逆PPT
脾胃病证第四节 呃逆;概 论;(二)沿革:
1、 早在《内经》对本病就有较多的记载。
首先提出病位在胃。《素问·宣明五气》:“胃为气逆,为哕。”
病机为胃气上逆,发病与寒气及胃、肺有关。
病重至哕。《素问·宝命全形论》曰:“病深者,其声哕。”
提出了简易疗法。《灵枢·杂病》 :“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2、《金匮要略》将其分为三证辨治:属寒、属虚热、属实。为后世寒热虚实分类奠定了基础。
3、张景岳把呃逆与咳逆、干呕、噫气作出明确的区分。《景岳全书·呃逆》说:“哕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呃逆也。后人但以此为鉴,则异说之疑可尽释矣。”
4、清代???中梓《证治汇补·呃逆》对本病系统地提出治疗法则:“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虚而夹热者,当凉补。”;1.饮食不当;2.情志不遂;3.正气亏虚;病因病机
1、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还与肝、脾、肺、肾诸脏腑有关。
2、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寒凝、火郁、气滞、痰阻,胃失和降;虚证每由脾肾阳虚。或胃阴耗损等正虚气逆所致。
;诊查要点;(二)鉴别诊断;;(一) 辨证要点;(二)治疗原则;(三)分证论治1、胃中寒冷;2、胃火上逆;3、气机郁滞;4、脾胃阳虚;5、胃阴不足;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