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7痢疾PPT
(二)疫毒痢 1、辨证依据 (1)起病急骤,壮热,痢下鲜紫脓血; (2)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明显,甚或四肢厥冷,神昏谵语,痉厥抽搐; (3)舌红绛,苔黄燥,或苔黑滑润,脉滑数或脉微欲绝。 2、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3、方药:白头翁合芍药汤。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黄连、黄芩、黄柏、秦皮、大黄:清热解毒化湿。芍药、当归、甘草:补血和营,缓急止痛;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以除后重;肉桂:反佐,防苦寒伤中与冰伏湿热之邪。 (三)寒湿痢 1、辨证依据 (1)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 (2)脘闷,头身困重,口淡,饮食乏味; (3)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2、治法:温化寒湿,调气和血。 3、方药:不换金正气散 苍术、厚朴、半夏、藿香:健脾燥湿,温化寒湿;陈皮:理气散满。甘草、生姜、大枣、益气健脾。可酌加芍药、当归以活血和营。 脾胃病证第七节 痢疾 一、概述 (一)定义 痢疾是指由于气血邪毒凝滞于肠腑脂膜,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 是一类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多发生夏秋季节。 (二)源流 1、《内经》称之为“肠澼”,其发病与饮食不节及湿热下注有关。 2、张仲景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制定为有名的白头翁汤与桃花汤。 湿热痢:白头翁汤;虚寒久痢:桃花汤。 3、《诸病源候论·痢病候》将痢疾分为赤白痢、脓血痢、冷热痢、休息痢等21种痢病候。 病机方面强调“热毒致病”:“痢由脾弱肠虚,……肠虚不复,故赤白连滞,……血痢者,热毒折于血,入大肠故也。” 4、痢疾病名首见于宋·严用和《济生方· 痢疾论治》,云:“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 5、金元时代已认识到本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称为“时疫痢”,如《丹溪心法》曰:“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 6、明清时期对痢疾的认识更趋深入,进一步阐发了痢疾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提出痢有伏积,所谓“无积不成痢也”。 因外感、内伤者,根据人体所盛、气虚的不同,发病有热化、寒化二途。 《证治汇补·痢疾》曰:“无积不成痢,……痢起夏秋,湿热交蒸,本乎天也。因热求凉,过吞生冷,由于人也。气壮而伤于天者,郁热为多。气弱而伤于人者,阴寒为甚。湿土寄旺四时,或从火化,则阳土有余,而湿热为病。或从水化,则阴土不足,而寒湿为病。” (三)范围 西医学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一些结肠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痢疾的病因有外感时邪疫毒和饮食不节两方面, 病机主要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 伤而成痢。 疫毒之邪 内侵胃肠 发病骤急 疫毒痢; 外感时邪 湿热之邪 湿郁热蒸 肠胃气机阻滞 湿热痢; 夏暑感寒伤湿 寒湿伤中 胃肠不和 气血壅滞 寒湿痢 嗜食肥甘厚味 食积 饮食不节(洁) 误食馊腐不洁之食物 酿生湿热 夏月恣食生冷 损伤脾胃,中阳受困 寒湿 湿热或寒湿食积之邪内蕴,肠中气机壅阻,气滞血瘀,与肠 中腐浊相搏结,化为脓血,而致本病。 二、病机 1、基本病机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2、病位及涉及脏腑: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 ,可涉及肾。 3、病性:痢疾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 三、病因病机小结 本病初期多实证 1.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耗伤气血,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 2.疫毒上冲于胃,使胃气逆而不降;或久痢伤正,胃虚气逆 3.感湿热或湿热内生,壅滞腑气,下痢赤白,肛门灼热 4.寒湿阴邪,内困脾土,脾失健运,邪留肠中,气机阻滞,下痢白多赤少 疫毒痢 噤口痢 湿热痢 寒湿痢 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寒热并见。 1.疫毒热盛伤津 湿热内郁不清,日久则伤阴、伤气 素体阴虚感邪,阴虚痢者 2.脾胃素虚而感寒湿患痢 湿热痢过服寒凉药物致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 3.痢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