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6腹痛PPT
脾胃病证第六节 腹痛 一 概述 (一)定义 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二)源流 1、《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病名,《素问》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其发生与脾、胃、大小肠、膀胱等脏腑相关。 2、张仲景:诊法上创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拟定了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治疗不同病因所致的腹痛;从辨证治疗及拟方用药方面,开创了治疗腹痛之先河。 3、《诸病源候论》对腹痛病机论述较详尽,认为腹痛由于“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4、《仁斋直指方》:将腹痛分类、对不同腹痛进行鉴别。 5、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强调“通则不痛”的病理学说,并在治疗原则上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痛去矣” 6、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总结前人治疗腹痛的经验,认为腹痛“在脏者,以肝、脾、肾为主,在腑者以肠胃为先”,治法强调以“通”为主,或“通”、“补”兼施,迄今仍为临床所效法 2、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 脾 气 腑 暴饮暴食 饮食停滞 失 机 气 腹 肥甘厚腻 酿生湿热 健 失 不 痛 饮食不洁 过食生冷 寒湿内停 运 调 通 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 抑郁恼怒 肝失条达 腑 忧思伤脾 肝脾不和 气 腹 气滞日久 气滞血瘀 不 痛 跌仆手术 络脉瘀阻 通 4、阳气素虚 素体脾阳不振 脾阳衰惫 腑 过服寒凉伤阳 脏腑失温 气 腹 肾阳不足 腑失养 不 痛 肾失温煦 脏腑虚寒 通 三 诊断 ﹙一﹚诊断: 1、部位: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包括脐腹、肋腹、小腹、少腹。 2、病程:有长有短,起病有缓有急。 3、诱因:饮食、情志、受凉等 4、辅助检查:腹部X线、腹部B超等。 5、排除外科、妇科腹痛。 (二)鉴别诊断 1、胃痛 胃痛 常相 心下胃脘,伴恶心、嗳气等 腹痛 互见 胃脘以下,伴便秘、泄泻等 鉴别诊断 2、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鉴别 许多内科疾病常伴有腹痛的表现,但此时腹痛只是该病的一个症状,而非其本病的特征。 (1):痢疾: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2):霍乱:吐泻交作。 (3):积聚:腹中包块。 (4):臌胀:外形胀大,脉络显露。 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急缓 (1)急性腹痛:突然发病,腹痛较剧,伴随症状明显,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等引起。 (2)慢性腹痛:发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绵绵,痛热不甚,多因内伤情志,脏腑虚弱,气血不足所致。 2、辨性质: (1)实痛:痛势急剧,痛时拒按,痛而有形,痛势不减,得食则甚。 (2)虚痛:痛热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痛而无形,饥而痛增。 (3)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4)热痛:腹痛急迫,痛处灼热,时轻时重,腹胀便秘,得凉痛减,痛在脐腹。 (5)气滞痛:腹痛胀满,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撑作痛,得嗳气矢气则胀痛减轻者。 (6)血瘀痛: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入夜尤甚。 (7)伤食痛:脘腹胀满,嗳气频作,嗳后得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 3、辨部位 (1)大腹疼痛:脾胃、大小肠; (2)脐腹痛:虫积; (3)胁腹、少腹痛:厥阴肝经; (4)小腹痛:膀胱。 ﹙二﹚、治疗原则 1、治疗原则: (1)“通”则不痛: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2)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明辨寒热虚实。 (3)标本兼治:通非通下,不可单纯泻下,辅以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 1、寒邪内阻 临床表现: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则减,口淡不渴,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小便清长,大便尚调,舌淡红,苔白腻,脉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