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学的入门经络PPT
耳针的临床应用 耳穴诊病 当人体某部发生病变、不适时,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就会出现压痛增强、皮肤电阻降低、甚至出现局部结构改变,如白色片状脱屑隆起、红色充血等。 耳穴分布图 耳 针 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 现代医学耳廓上分布丰富的血管、神经。 耳穴分部呈倒置的胎儿的规律。头部在下,臀部在上。 耳针的适应症 1.各种疼痛、炎症性疾病 2.失眠心慌等功能紊乱性疾病 3. 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 5.肥胖等内分泌代谢疾病 6.美容 5.灸法 是以艾为主要施灸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烧灼、温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灸法的特点 古人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灸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灸法的作用 温经通络、祛风散寒、 活血止痛、防病益寿 适用症 风寒湿痹、胃痛、腹痛、痛经、 久泄、遗尿、遗精、虚脱、 (四) 按摩 “终不染瘴,面色红腻,腰足轻快” “面易多擦…令人面上有光泽, 皱斑不生”。 按摩 元代《寿亲养老新书》 按擦涌泉穴:足掌心中央, 足少阴肾经的起点,浊气下降的地方,引导肾中虚火,上身浊气 下降。 舒肝明目。 按摩 浴面功 双手摩擦掌心﹙温热﹚调动手三阴、手三阳经以达阴阳平衡。 促进面部血运,增进营养,面部光洁,邹、雀斑不生,同时眼、耳、鼻、口的血运增加。 * * 人类科学的奥秘 经络学说 中西医结合研究室 钱瑞琴 前言 中西文化及科学交流史 西学东渐 东学西渐:中医针灸学 最具规模走向世界 一 经络 经络: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 针、灸、按摩学的理论核心。 贯穿中医学的各个方面(生理、病理、诊断、治疗), 广泛应用于辨证 与针灸等治疗 。 渊源《灵枢 ? 经脉》 “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治疗、保健、养生的重要方法。 (三)经络的命名与组成 1.阴阳命名: 三阴三阳 阴气最盛为太阴 少阴, 厥阴 阳气最盛为阳明 太阳 少阳 1经络的组成 2.经络循行简图 3.走向及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 从胸手; 手三阳经: 从手头; 足三阳经: 从头足; 足三阴经:从足 胸腹, 交于 手三阴经。 4.经络的流注顺序 手太阴肺 手阳明大肠 足阳明胃 足太阴脾 手少阴心 手太阳小肠 足太阳膀胱 足少阴肾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阳三焦 足少阳胆 足厥阴肝 二 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穴】:针、灸、按摩施术的部位,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腧】转输; 【穴】孔隙; 【作用】输注气血,反映症候,预防、治疗疾病。 ? (一)腧穴的分类 1.经 穴:分布于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的穴位。 2.奇穴:尚未列入十四经的腧穴,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治疗作用。 3.阿是穴:以痛点或反应点为腧穴 (二)腧穴的作用 近治作用:可治疗局部的疾病 远治作用:经络所过,主治所及 特殊作用:大椎泻热,至阴矫正胎位 反应症候:压痛:胆囊炎→阳陵泉,肺结核→肺俞,胃病→胃俞 三 经络学说与针灸按摩 以经络腧穴为理论基础。 运用针刺或艾灸人体的腧穴, 通过经络的传导, 调整脏腑 气血,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 疗法。 (一)针灸的起源、发展和著作 1. 史学的证据 最早期记载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公元前168年)出土的帛书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叙述了十一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治疗。 2.代表人物与著作 2.1【内经】成书春秋战国~西汉末年 《 素问》《灵枢》 针灸理论更加丰富和系统, 又称“针经”,为后世针灸 学术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医家针灸必读。 2.2晋代·皇莆谧 (公元282) 《针灸甲乙经》: 第一部针灸专著 针灸理论之大成 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和操作,针灸手法、宜忌。 对针灸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3北宋·王惟一 (公元1026) 《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重新考证、增补穴位。 铸造了铜质人体经穴模型,针灸 史的奇迹。 刻画12经脉354 穴位。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