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华林园听诉制度渊源考.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魏华林园听诉制度渊源考

北魏华林园听诉制度渊源考   关于北魏刑律源流,陈寅恪先生曾有精辟论述,他认为北魏初人中原时,采用汉代之律学,与江左专守西晋律学不同,及正始定律后,刑律多沿袭南朝前期,而宋齐时代律学仍是两晋之故物。陈先生观点高屋建瓴,对魏晋南北朝隋唐法律制度研究有重要意义。但若对北魏听讼制度而言,到底沿袭的是南朝前期的刘宋,还是南齐?则尚不清楚。笔者阅读史书,见北魏相关听讼史料,稍做考论,求教于方家。   听讼制度是指为了加强专制君主对司法审判权的控制,皇帝直接干预或者亲自参加司法审判活动。大致来说,北魏的听讼制度较为复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平城时代,一个是洛阳时代。前者代表了北魏早期以胡文化为主要因子的听讼,后者则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采取的华林园听讼制度。   北魏早期即有初创的听讼制度,由各部落首领大人聚集在王庭中共同听讼,形式简单,礼法纯朴,有很强的随意性、临时性。《魏书》卷111《刑罚志》载;魏初,礼俗纯朴,刑禁疏简。宣帝南迁,复置四部大人,坐王庭决辞讼,以言语约束,刻契记事,无囹圄考讯之法,诸犯罪者,皆临时决遣。世祖时期的任城王曾担任过此类官职。   太宗在位时,将这一制度固定化,专门命朝中重臣代表皇帝听讼裁决。《魏书》卷111《刑罚志》载:太宗即位,修废官,恤民隐,命南平公长孙嵩、北新侯安同对理民讼,庶政复有叙焉。帝既练精庶事,为吏者浸以深文避罪。他还经常派遣中央官员下到地方巡视,允许民间百姓亲至王廷上诉。诏使者巡行诸州,校阅守宰资财,非自家所赍,悉簿为赃。诏守宰不如法,听民诣阙告言之。其后的高宗文成帝也继承这一制度,一方面派遣尚书穆伏真等三十人,巡行州郡,观察风俗,其有阿枉不能自申,听诣使告状,使者检治。若信清能,众所称美,诬告以求直,反其罪。同时允许地方百姓公车上书,亲至王廷上诉。使者受财,断察不平,听诣公车上诉。其不孝父母,不顺尊长,为吏奸暴,及为盗贼,各具以名上。其容隐者,以所匿之罪罪之。故北魏早期听诉是四部大人制和中央派遣巡视制相结合,基本没有皇帝在华林园听讼的先例。   但自孝文帝采取汉化措施,迁都洛阳后,北魏就出现华林园听讼。《魏书》卷7下《高祖纪》曰:(太和)二十年春正月丁卯,诏改姓为元氏。二月辛丑,帝幸华林,听讼于都亭。庚戌,幸华林,听讼于都亭。其后关于北魏实行华林园听诉讼就屡见史书。如《魏书》卷8曰:(永平二年)五月,高丽国遣使朝献甲辰,幸华林都亭,亲录囚徒,犯死罪已下降一等。孝庄皇帝还曾亲自下诏日:自孝昌之季,法令昏泯。怀忠守素,拥隔莫申,深怨宿憾,控告靡所。其有事在通途,横被疑异,名例无爽,枉见排抑,或选举不平,或赋役烦苛,诸如此者不可具说。其有诉人经公车注不合者,悉集华林东门,朕当亲理冤狱,以申积滞。可以说,孝文帝时期采取的华林园听讼对北魏的听讼制度影响十分深远。   那北魏华林园听讼制度渊源到底在何处呢?是北魏早期文化的影响?还是如陈寅恪先生所言来自两晋、南朝早期的影响?如果来自两晋、南朝早期的影响,是刘宋,还是南齐呢?   来自北魏早期文化的延续之说,是不成立的。因为虽然早期的平城宫殿建筑中有华林园,但正如上所言,北魏早期实行的是四部大人制和中央派遣巡视相结合的制度,皇帝很少亲自参加听讼,史书上也没有北魏早期实行华林园听讼的任何记载。因此,北魏孝文帝的华林园听讼不可能是继承北魏早期的制度。   沿袭魏晋制度之说,也不成立。华林园,原名芳林园,始建于三国曹魏,齐王曹芳即位,改为华林园。它是非常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是专供皇帝与后宫游玩的地方。《魏略》曰:是年起太极诸殿又于芳林园中起陂池,楫棹越歌贵人夫人以上,转南附焉,其秩石拟百官之数,帝常游宴在内。两晋时的华林园也是供皇室成员游玩、休闲的场所。《晋书》卷31《后妃传上》曰:帝每游华林,辄回辇过之,言及文义,辞对清华,左右侍听,莫不称美。《晋书》卷83《王雅传》曰:帝起清暑殿于后宫,开北上阁,出华林园,与美人张氏同游止,惟雅与焉。《晋书》卷92《文苑传》曰:帝于华林园宴射。听讼在魏晋时期与华林园根本毫无关系。   相反,魏晋时期的听讼都在听讼观。《三国志》卷3《魏书三明帝纪》曰:(太和三年)冬十月,改平望观日听讼观。帝常言狱者,天下之性命也,每断大狱,常幸观临听之。两晋沿袭汉魏制度,皇帝亲自参加司法审判活动,地点仍在听讼观。《晋书》卷3曰:(晋武帝泰始四年十二月)庚寅,帝临听讼观,录廷尉洛阳狱囚,亲平决焉。(泰始十年)六月癸巳,临听讼观录囚徒,多所原遣。听讼地点与魏制相仿。   沿袭南齐之说,也不成立。因为南齐时的华林园延续了魏晋时期的功能,主要是皇家的娱乐宴请场所。如《南齐书》卷40曰:上怜子響死,后游华林园,见猿对跳子鸣啸,上留目久之,因呜咽流涕。同书同卷又日:二年六月,上幸华林园,宴谌及尚书令王晏等数人尽欢。可以说,《南齐书》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