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工程与技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雕工程与技法

玉雕工程与技法 浅述古今玉雕工艺流程与技法 来源 发布时间[200969 114519]访问次数 中国玉雕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创造了无数惊世骇俗的艺术精品。古语有“玉不琢,不成器”之说。可见,一块美玉只有经过琢玉人的巧妙构思和鬼斧神工般的雕琢,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中国琢玉工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以精湛的技艺和优美的造型著称于世,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享有“东方艺术”之美誉。琢玉大师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玉料的玉质、玉色与工艺技术、民族特色融于一体,琢于一体,琢成的玉器精品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之物,同时也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宝贵财富。 1 古代玉雕中的攻玉与解玉 中国制玉工艺方法起源于先祖的生产劳动。在生力极其落后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加工玉器的呢《礼记学记》中有“玉不琢,不成器”。《诗经卫风淇奥》中更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其中就有琢玉技术的描绘,这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指的是琢玉的工 艺程序。切就是把玉料解开,磋就是对玉料进一步的成形修整,琢就是雕琢花纹和成器,磨即是抛光。《诗经》讲述了如何琢玉同时又更为形象贴切地比喻君子修身要像加工玉器一样。那么古人又是用什么材料对玉石进行切、磋、琢、磨的呢《诗经小雅鹤鸣》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山之石,可以为错”的诗句。这里被用来“攻玉”的“它山之石”,一般指两种材料,一类是“错”,即磨玉用的粗石,另一类是“攻玉”用的解玉砂,用于粗加工和精加工。 而后者最常用。 根据有关考古资料显示,我国某些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便有玉器出土。早期的所谓玉石包括的种类比较多,有些是我国现代所称的软玉,摩氏硬度6~6.5;有些是水晶、玛瑙等,摩氏硬度7。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虽然出现了金属工具,可是前者硬度仅为3后者硬度为5.5, 难以雕刻硬度较高的玉石。显然,为了攻玉,我们的祖先早在旧石器时代就认识到了等于和大于玉石硬度的研磨材料——解玉砂。 《天工开物》曾具体描述攻玉时的某些情形。玉工剖玉时,以水盆盛砂,一边用脚踏动铁制圆盘旋转,一边添加拌水的解玉砂,一点一点把玉划断。无论是大块还是支解的碎块,量材加工大器或小件饰物,都需经锯出外形、琢出雏形、雕刻线纹、修整表面、钻孔抛光等工序。磋磨成型及钻孔用杆钻(金属或木质)或管钻(竹管)沙浆不断旋转钻进而成,雕刻用解玉砂,抛光则用皮革和木质物。我国新石器时代用不同粒度的解玉砂在开料、造型、研磨、雕琢、抛光、钻孔等方面均已显示出较高的制玉水平。章鸿钊先生在《石雅》中最早对国内解玉砂进行 科学定名。指出民国初期所用的解玉砂有两种,一种是红砂,其色赤褐,产于邢台,验之即为石榴子石;一种是紫砂或紫口砂,其色青暗,验之即为刚玉。这两种矿物一般呈大小不等的结晶颗粒,现代主要制成砂轮、砂布、砂纸及充当研磨砂,优质者可作钟表、精密仪器的宝石轴 承,透明色艳且粒大者本身就是工艺宝石。由于它们硬度高、耐磨性强,故含石榴石、刚玉的原岩经风化、剥蚀、搬运后,常以矿床形式富集为工业矿床。在生产实践中,人类不仅逐渐揭示了解玉砂的矿物属性,而且发展为可以人工制造。目前,高级铝土矿制成的人造刚玉,已大量替代天然刚玉。人工合成的超硬磨料如碳化硅、金刚石、氮化硼等则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并 且其粒度多达数十种之多,可满足不同材料,不同精度的研磨需求。 2 古代玉雕的工艺技法 2.1 阴刻线 指在玉器的表面琢磨出下凹的线段,有单阴线或两条并行的双刻阴线。汉代以前的阴线段大多极浮浅,由一段段短线连接而成,若断若续,这是砣具旋转轻起轻落形成的,一般称之为“入刀浅”、“跳刀”、“短阴刻线”。 2.2 勾彻 按设汁的花纹勾出浅沟形凸起线条叫“勾”,也称刚线,商代时常用。把一边的线墙磨出一定的形体叫“彻”,西周时为单彻,即一面斜入刀,另一面为阴刻线,也产生阳文凸起的效果,俗称“—面坡”。 2.3 隐起 在线条或块面外廓略减起,形成隐约凸起,触之边棱不明显。红山文化即采用此手法。 2.4 浅浮雕 利用减地方式,挖掉线纹或图像外廓的底子、造成线饰凸起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玉琮,兽面眼、口、鼻即用浅浮雕。 2.5 高浮雕 挖削底面,形成立体图形,并加阴线纹塑形,始于战国,明清时流行。 2.6 圆雕 立体造型人物、立兽等,红山文化及商代玉器中经常出现此类器件。 2.7 活环 将玉料削琢成相连的活动环索,可延伸玉料的跨度,春秋时即已采用。 2.8 镂空雕 又称透雕,在穿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最早见于良渚文化镂空的玉冠状饰。镂空雕的程序是先在纹饰外廓等距的地方钻管打孔,再用线锯连接形成槽线.商代时镂空玉凤的镂空剖面很平滑,说明当时镂孔对接技术已非常娴熟。元代的镂雕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透雕的玉炉 顶,荷花芦叶穿插多达三四层,十分玲珑剔透。 2.9 花下压花 由多层透雕发展而来,所制玉器巧妙地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