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用自己的方式传递“家风”.doc
我用自己的方式传递“家风”
汝州市教研室 王占京
我家出身贫穷。祖辈以农为业,兼做铁匠手艺,既没有丰厚的文化积淀,也没有家谱典章的传承,恐怕连“家风”这两个字也不认识。到了我这辈儿,姊妹几个中才算多少“啃”了点书,但对“家风”的认知依然淡漠。几年来,我受《光明日报》 “文化大家”的熏陶,渐有所悟。特别是习主席关于家庭建设的论述,使我茅塞顿开。心想:“家风”是一个家庭朴素的家教形态、家教方式,是一个家庭文化的客观反映。它对子女的成长及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虽然“读”不到自己的“家风”典章,但从前辈的身上一定能够找到家风的踪迹。我要搞好家庭建设,把家风竖起来,不能让子孙再像我一样为“读”不到自己的“家风”而遗憾。于是,我把目光聚集到父母及祖辈的言行举止上,感悟他们的精神风貌,升华他们的精神特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家风”。
记得小时候常听父亲的口头禅:“庄稼汉,万万年。人能穷,志不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家国无小事,忠孝难两全”“读四书,念文章,你看排场不排场。”……。别看这些口头禅俗里俗气,普普通通,应该是我的家风所在。可能就是这个朴素的家风,使我家世代良耕,对我们姊妹几个的成长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我们对国家虽无多大贡献,但都能实诚为人、本分做事、感恩社会、报效国家,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社会建设的参与者。
旧社会家乡十年九旱,逃荒要饭是常事,但我家无论逃荒到哪里,都能受到当地人的特别尊重。其主要原因就是父祖辈们心中有一条做人的底线,即“志不短”。天下穷人,命相同,心相连,渴相濡,穷相安。来到一个地方,铁匠炉子扎在村头,村上各家小户的农具修理及家用杂什,有求必应,从不耽误,且概不收钱。逢年过节,乡亲们过意不去,纷纷送来些食品礼物,父亲和爷爷一概婉拒,说不能坏了我家的“规矩”;我小时候跟父亲学打铁,打出的铁钉总是扭得跟麻花似的,横截面呈菱形,不方正。他教训说,“你记着,步子要稳、钳要翻正,打铁还需腰板硬。这是基本功!”哦!我幡然醒悟:你看,“庄稼汉,万万年”“读四书,念文章,你看排场不排场”反映了他们对耕读生活的美好向望;“人能穷,志不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透出了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家国无小事,忠孝难两全”表达了他们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步子要稳”“腰板要硬”更是他们崇高的价值追求。这不都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和闪光的家庭文化吗?于是,我以《七律·铁人颂》记之,把这种精神给记载升华。
母亲不怕吃苦,勤劳持家。村后有一条“二·五”跃进渠,那是“大跃进”时期的产物。修成后从无通过水,荒芜不堪。母亲上完集体工回来,一个人用铁锹加工开荒,在堤上种满了蓖麻、高粱等庄稼。秋天,高粱成熟,犹如一抹绵延数里的丹霞,把整个村庄和原野装扮得分外美丽。母亲也因此而闻名乡里。我写了《七律·拓荒颂》,来弘扬母亲的艰苦奋斗精神;母亲七十多岁了,仍整天泡在农田里,站着支撑不住,就跪在地上锄。我回去看望时,乡亲们老远就在村头拦下说:“赶紧劝劝您妈吧,别让他再干了,跪着锄地,累坏身体咋办?”我深知乡亲们的好意,遂以一首《跪禾》,来表达对乡亲们的感激之情和记述母亲的辛劳。
父亲离开我们十多年了。母亲八十七岁生日,我把它作为开展家庭教育、传递家风的绝好时机,把创作的反映父母不同时期精神风貌的数十首诗词串连起来,如反映打铁生活的《打铁歌》、农耕生活的《天净沙·秋耕》、家庭生活的《捣练子·伴母行》(五首)、孝母报国的《忆江南》等,组成了一首长篇叙事诗《献给母亲的歌》,构成了一幅较为完整的家庭历史生活画卷。二弟把主题诗用书法的形式呈现在主席台上方,自家人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配乐诗朗诵。朗诵现场,家风习习,心波荡漾,亲情融融,温馨备至。几十位眷属的情感在这里交流、碰撞、凝聚、升华,像是在接受着一场欢乐而又庄重的家风洗礼,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今年七月,母亲逝世一周年之际,二弟写了一篇散文《回忆我的母亲》,我写了长篇叙事诗《母亲的怀念》,像给母亲生前过生日一样,在墓地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悼念活动,众晚辈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为了完善和规范健康的家风,除了发扬光大祖辈朴素的家风外,还与时俱进,取人之长,在“诗书传家”“孝悌感恩”等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一些补充和加强。如:把汉字制成卡片,让小孙子从两三岁时开始认读,或贴在墙上让其指认;把《弟子规》制成大幅彩绘悬挂在客厅内,让小孙子背诵,并对照内容,适时进行教育 。三个孙子从三岁起,即能相继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老子》、《中庸》、《论语》等经典。同时,建起了家庭图书室,大孙子今年10岁,有他自己的阅读专柜,每天坚持不低于一小时的阅读,其阅读习惯基本养成。另外,还鼓励儿媳等家庭成员积极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参加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