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肿瘤医案1
5.马培之治舌岩案 (《马培之外科医案》) 【评析】马氏治疗舌岩从清火化痰、软坚散结立法,颇得治疗舌岩的要领,尤其是局部配合“吹青阳柳华散加琥珀、橄榄灰、蒲黄、冰片”外用,内外合治,值得借鉴学习。 注:[1]地栗即荸荠bí qi ? ,中医认为荸荠性平味甘,无毒,具有清热止渴、利湿化痰、止血痢等功效。据《本草纲目》载,荸荠“主血痢,下血,血崩”。而《别录》载,荸荠可“治消渴、痹热”。 第四章 茧唇 茧唇是发生于唇部的一种病症。因有突起的白皮皱裂,状如蚕茧,故名。初起在红唇缘的外侧出现如豆粒状硬结,逐渐增大,坚硬疼痛,容易破溃流血。或如菌状不一,溃疡之表面常覆有痂皮,表面高低不平。有时在颈、颔部可出现肿块。后期口干,咽燥,形体消瘦。本病多由思虑伤脾,心火内炽,脾胃积火,或肾亏火旺,火毒蕴结唇部所致。 第四章 茧唇 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云:“茧唇者,此症生于嘴唇也,其形似蚕茧故名之。……始起于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渐渐肿大,合而为一,约有寸厚,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菌,形状不一。” 《医宗金鉴·茧唇》日:“初起如豆粒,渐长若蚕茧,坚硬疼痛,妨碍饮食。……若溃后如翻花,时津血水者属逆……” 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中也作过类似的描述:“(茧唇乃)唇上起白皮小疱,渐肿渐大如蚕茧,或唇下肿如黑枣,燥裂疼痛。” 以上描述了唇癌的主要症状,早期为豆粒大小,至后来病灶肿起、黏膜皱裂,因此命名该病为茧唇。“若溃如翻花”与唇癌后期出现的菜花状溃疡型病灶的症状很相似。 1.薛己治茧唇病案 一妇人怀抱久郁,患茧唇,杂用消食降火,虚证悉具,盗汗如雨,此气血虚而有热也。 用当归六黄汤,内黄芩、连、柏俱炒黑,二剂而盗汗顿止。 乃用归脾汤、八珍散兼服,元气渐复。 更以逍遥散、归脾汤间服百余剂而唇亦瘥。 (《薛立斋医案全集·口齿类要》) 1.薛己治茧唇病案 【评析】茧唇又名唇菌,最早见于宋代窦汉卿《疮疡经验金书》:“茧唇者,此症生于嘴唇也,其形似蚕茧故名之。……始起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渐渐肿大合而为一,约有寸厚,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菌,形状不一。”“皆由六气七情相感而成,或忧思太过,忧思过深则心火焦炽,传授脾经;或食酽酒厚味,积热伤脾,而肾水枯竭以致之。” 症状相当于现代医学中唇部恶性肿瘤。本案辨证准确,先以降虚火,次则补气血,兼顾情志久郁,故获效良好。 2.冉雪峰治疗茧唇案 武昌某氏,有女年十一二,姿质秀丽,但嘴唇偏左上端,有指大一长块,硬化凸起,其色青紫,嘴为之尖,殊不雅观。病虽不重,已历五六年,以为奇恒痼疾,中西方药不效,乃来我处求治。问之不痛不痒,但微感麻痹,欠灵活,说话吃饭均感不便。 予想到徐洄溪医案,有恶风一条,与此类似,特彼在面间,此在唇上。徐法系用破气破血、软坚变质、以毒攻毒诸暴悍药如蜈蚣、全蝎之类,内搽外敷。 因仿其意,用:当归三钱,炒甲珠三个,蜈蚣一条,全蝎一个,红花三钱,薄荷一钱五分,三七、甘松、雄黄、硝石各一钱,为细末,酒调敷患处,日换药两次,若痛或肿起,即停敷来诊。内服药: 当归9克,白芍9克,秦艽7.5克,薄荷2.5克,没药9克,琥珀3克,甘松3克。 同煎,日服一剂。 2.冉雪峰治疗茧唇案 第一日平平,无任何反应;二日患处微感痒痛,不时掣动;三日唇部肿起。查阅患处情况,风毒瘀滞,似已推动,但恐胶结未全活动,必留残余,又未便再敷日前重剂,因改用散瘀软膏,再敷二日,诊察颜色较好,开始收效。 再改用消肿药膏外敷.内服银翘散加活血通络之品,一星期肿消,硬处已消大半,停药,1个月后肿硬消尽,惟留残余黑影,三个月后恢复如常人。 (《冉雪峰医案》) 【评析】本案辩证用药老黼效显著,堪称经典,值得学习揣摩。 第五章 牙蕈 牙蕈,又名牙菌、牙岩,生于牙龈,形似核桃,色紫黑,高低如菌,坚硬如石,甚则肉翻峥峻,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牙龈癌及牙龈恶性黑色素瘤等。 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谓:“牙菌生于牙龈,其形状紫黑色,高低如菌。” 清·邹岳《外科真诠》谓:“牙疔、牙菌二症,俱属阳明胃火所致。”本病的发生多因阳明胃火或肝胃积热所致,治宜清胃泻火或养阴清肝胃郁热。 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谓:“(口菌)多生在牙龈肉上,隆起形如菌,或如木耳,紫黑色。”余景和《外科医案汇编》中说:“牙蕈,形似核桃,坚硬如石。” 这些描述与牙龈癌及牙龈黑色素瘤相似。 1.余景和治牙蕈案 秦,余杭,牙蕈,形似核桃,坚硬如石。由心胃之火,煎熬而成。不可针破,失血难痊。宜耐性调理,可免性命之忧。鲜荷叶,远志炭,丹皮,白芍药,中生地,茜草根,丹参,川石斛。附末药方:珍珠一钱,牛黄一分,黄连五分,茧灰五分,蒲黄灰五分,橄榄核灰三分。(《外证医案汇编》) 【评析】牙蕈,又名牙菌、牙岩,生于牙龈,形似核桃,色紫黑,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