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处理技术概论-绪论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表面处理技术概论-绪论PPT

按表面层功能特性分类之一 表面装饰:不同光亮、色泽、花纹的组合,使外观精美、多样化,增加美感与耐用性。 防腐蚀:耐环境气氛腐蚀,耐淡水、海水腐蚀、耐化学介质浸渍腐蚀等。 耐磨:耐腐蚀磨损、微动磨损、磨粒磨损、硬面及纤维磨损,抗擦伤咬死、减摩自润滑、可磨耗密封等。 五、表面技术的分类 按表面层功能特性分类之二 热功能:耐热、抗高温氧化、热绝缘、热辐射、高温封严等。 光、电、磁特种功能:反光、滑光、吸收、超导、导电、绝缘、半导体、电磁屏蔽等。 其他特种功能:吸波、红外反射、太阳能吸收、辐射屏蔽、催化、生物功能等。 五、表面技术的分类 按工艺方法分类之一 电化学方法:利用电极反应,在基体上形成镀覆层,如电镀、阳极氧化等。 化学方法:利用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在基体 表面形成镀覆层如化学镀、化学转化等。 热加工法:利用高温条件下材料熔融或热扩散,在基体表面形成镀、渗层,如热浸,表面合金化等。 五、表面技术的分类 按工艺方法分类之二 高真空法:利用材料在高真空下气化或受激离 子化而形成表面镀覆层,如真空蒸发镀、溅射镀、离子镀等。 其他物理方法:如机械镀、涂装、激光表面加工等。 五、表面技术的分类 按作用原理分类之一 原子沉积:沉积物以原子、离子、分子和粒子集团等原子尺度的粒子形态在材料表面上沉积形成外加覆盖层,如电镀、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 颗粒沉积:沉积物以宏观尺度的颗粒形态在材料表面上形成覆盖层,如热喷涂等。 五、表面技术的分类 按作用原理分类之二 整体覆盖:包覆、粘结、浸镀、涂刷、堆焊等。 改性处理:化学转化、离子注入、离子渗、扩散渗、激光表面处理、热加工相变硬化、表面机械处理强化(喷丸、滚压)等 五、表面技术的分类 六、表面工程常用工艺 表面化学法预处理:溶剂清洗,碱洗,碱蚀,酸洗,酸蚀,乳化液清洗,化学抛光,电解抛光,电解清洗等; 清洁表面(去油、锈、氧化皮) 满足表面光亮、粗化或其他要求 表面均一 表面机械法精整:喷砂、喷丸、磨光、抛光、刷光、滚光等 清理表面杂质 表面均一及粗化 表面强化(喷丸硬化) 六、表面工程常用工艺 表面工程技术 Modern Surfa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 系统地掌握现代表面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 能合理选择表面工程技术; 解决材料表面硬度、强度、耐磨性与心部强韧性之间的矛盾; 充分发挥材料性能的潜力; 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和提高产品质量。 第一章:绪论 表面工程是在传统表面技术的基础上,应用材料科学、冶金学、机械学、电子学、物理学、化学、摩擦学等学科的原理、方法及最新成就综合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研究材料表面、界面的特征、性能及改质过程和相应方法。是直接与各种表面现象或过程有关的,能为人类造福或被人们利用的技术。 人类很早就掌握了表面技术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最早的表面技术发明,恐怕要追溯到远古人树叶加身以抵御大自然风沙雨雪侵蚀的创举。 这一发明一直被沿用至今,只不过现代布料已经代替了远古树叶,这就是文明。 现代,中国神舟5号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也标志着中国的表面工程技术走向太空层次。 因为,没有抗高温涂层技术,载人飞船不可能穿过大气层安全还航;没有抗辐射薄膜技术,太阳能电池不可能在太空正常工作。 可见,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人类离不开表面工程。 20世纪80年代,电子、信息、海洋、航天、先进制造等高科技的急剧发展和对传统工业改造的迫切需要,英国抢先提出表面工程概念。 一、表面工程学的产生背景 表面工程技术日益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 1)?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 2)?通过表面处理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 3)?节约贵重材料 4)?实现材料表面复合化,解决单一材料无法解决的问题 5)?良好的节能、节材效果 6)?促进了新兴工业的发展 1983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国际上的第一个表面工程研究所—沃尔森表面工程研究所; 1985年国际刊物《表面工程》发行;同年召开第一次国际表面工程会议; 1986年国际热处理联合会改名为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 在短短的时间内,表面工程学就在国际上得到巨大的反响。 我国对表面工程学的兴起作出了快速反应,198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研究所在北京成立。 1988年全国首届表面工程现状与未来发展研讨会召开,同年创办了《中国表面工程》杂志。 根据统计,从第六个国家五年计划以来,通过在机械制造和维修领域推广应用表面工程,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