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封闭面授班-民法-曹兴明讲义.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一部分 民法概述 第一编 民法总则 第一章 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侧重于形式平等 民法上的平等原则,也称法律地位平等原则,是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 的延伸。法律地位平等的基本含义即任何人凭借其生命体的存在便当然地享有民事主体 资格。地位平等既有积极意义上的平等,即取得权利的资格上的平等,也有消极意义上 的平等,即当权利受到侵害时要受到法律平等的保护。 我国 《民法通则》第3条明文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其具体内涵 包括: 1.所有民事主体均享有同等的民事权力能力,其主体地位平等。 2.所有民事主体均享有民事权利,包括各种人身权和财产权。 3.任何人均能充分行使民事权利。除法律规定需要代理或者其他协助的以外,民法 不承认对不同人在行使权利的范围、方式和限制条件等方面的差别待遇。 4.任何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均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民事主体在权利受到侵害时, 均能够请求并获得法律的救济。 平等原则反映了民事法律关系的本质特征,是民事法律关系区别于其他法律关系的 主要标志,它是指民事主体享有独立、平等的法律人格,其中平等以独立为前提,独立 以平等为归宿。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民事主体互不隶属,各自能独立地表达自己 的意志,其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的保护。 平等原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在民法上的具体体现,是民法最基础、 1 ★★★整合优势教学资源 师资课程震撼升级★★★ 最根本的一项原则。没有了地位平等,也就没有了意思自治,也就从根本上消灭了民法。 现代社会,随着在生活、生产领域保护消费者和劳动者的呼声日高,平等原则的内涵正 经历从单纯谋求民事主体抽象的法律人格平等,到兼顾在特定类型的民事活动中,谋求 当事人具体法律地位平等的转变。 二、意思自治原则——平等的保 意思自治原则,又称自愿原则、私法自治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 创设民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法律尊重这种选择的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意思自治原则的存在和实现,以平等原则的存在和实现为 前提。只有在地位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才能保障当事人从事民事活动时的意志自由。 意思自治原则同样也是市场经济对法律所提出的要求。在市场上,准入的当事人被假定 为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因此,民事主体自愿进行的各项自由选择,应当受到法律的 保障,并排除国家和他人的非法干预。意思自治原则的作用领域主要是合同、婚姻和遗 嘱,相对应地,意思自治原则在这三个领域中被称为合同自由、婚姻自由和遗嘱自由。 关于意思自治,在理解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1.意思自治的范围。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自由决定是否缔结、与谁缔结 以及如何缔结与他人的法律关系。 2.2.意思自治与意思自由。意思自由是指在民事主体在形成和表达意思的过程中享 有充分的自主权,其他人不得干涉。 3.3.意思自治与国家干涉。民事主体具有广泛的意思自由,在民法中,法无明文禁 止皆自由,即民事主体的行为不违法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国家便 不能干涉。但是意思自治并非绝对的自由,民事主体应当受自己的意思表示拘束,其意 思自由是相对的、有限制的。如对合同自由的限制在现代民法中是一个明显的趋势。 三、公平原则——对于自愿结果的监督 2 ★★★整合优势教学资源 师资课程震撼升级★★★ 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 间的利益均衡。我国 《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的原则。公平原 则是进步和正义的道德在法律上的体现。它对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国家处理民事纠 纷起着指导作用,特别是在立法尚不健全的领域赋予审判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对于 弥补法律规定的不足和纠正贯彻自愿原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弊端,有着重要意义。 公平原则在民法中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物权法中的应用 在物权法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制度上即添附制度和相邻关系。在添附中,添附 的结果是,一方所有权有所扩大,而另一方所有权丧失。在当事人方面看,

文档评论(0)

kolr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