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章 认识的本质和结构
第七章 认识的本质和结构
第七章 认识的本质和结构
--------------------------------------------------------------------------------
返回列表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本质
一、认识论的发展史
1、中国古代:知行关系
①春秋战国时期
子产:知比行重要
子皮:行比知重要
孔子:认识的主体是君子不是人民
“民可使用之,不可使知之”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
认识说来源于先天,又来源于后天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
孟子:先验主义认识论
人的认识来自于先天的:“良知,良能”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其良知也”
认识的方法在反身内求,启发良知良能
老子:直觉主义认识论,虚无主义认识论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绝学,弃智,涤除去览,致虚极,守静笃。”才能认识道
庄子:看到了有限和无限第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否认识有客观标准“和之以是非”“不遣是非”“坐忘”的认识方法
墨子:感觉经验是认识来源和标准
“三表法”
a.上本之于古者圣五之事
b.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c.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荀子:系统考察了认识论
a、从主客体两方面论证了认识的可能性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b、说明了认识发生过程
缘天官—心证知—“名”、“辞”、“辩说”表述
c、强调行在认识中的作用,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d、虑一而静之认识方法
a)不以
b)以两害一
c)以动害静
② 两汉时期
董仲舒:“天意”是认识的对象和检验标准
认识方法:“内视反听,知其本心”
王充:天下讳,世间之事是认识对象
认识方法:“任耳目”与开心意结合
检验标准“校验”
③ 魏晋时期
王弼:言不尽意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欧阳建:言尽意论
④ 宋明时期
程朱:知为人所固有
格物致知,即扬穷理
知先行后
陆王:知识来源于内不在外
心即理,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⑤ 清明之际:知行合一
王夫之:能 关系: :认识能力 :认识的对象
“ 不在内,能不外,因此以后所能能必副其 ”
知行合一“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
孙中山 “知难行易”
a.行在知前不知能行
b.知而后行,能知必能行
c.知无穷尽,学无止境
2、西方:古代和近代
① 古希腊时期
赫拉克利特:感觉分辨事物,思维把握真理
恩培多克勒:“流射说”物体发出流射物同人感官孔道接触而引起感觉
德漠克利特:“影象说”:感觉思想是客观事物的影象作用感官和心灵产生的。
区分“间接得来的认识和真理性认识”强调后者
柏拉图:1、“回忆说”。世界可分为由具体事物构成的可见世界和由理念构成的可知世界,对前者认识形成意见对后者认识形成知识。
2、贬低感性认识第一次提出了认识的三分法:
感——知——理性
意见 数字 真理
灵魂是认识主体,它在进入身体之前就认识了理念,现在是重新“回忆”
亚里斯多德:
1、“蜡烛说”:人的灵魂是蜡烛,感觉是外在事物在蜡烛上留下的痕迹。
2、人不能离开感官认识,但感官认识达不到真知
② 近代时期
培根:
1、“双重真理说”,人的知识有两个来源:对的生长的 觉经验和对神的启示。哲学在于认识自然、信仰在于显示上帝,哲学和神学可以互不相干,同时并存。
2、“四假相说”批判经院哲子的认识根源
a.种族假相: 的天性:人类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以宇宙本身为尺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生产芯片的上市公司.doc
-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doc
- 生产触摸屏.doc
- 生命人寿副总龚志浩:新兴寿险业如何创新销售.doc
- 瑞星防火墙使用说明.doc
- 生活中注意的小常识.doc
- 生活里的部分定律.doc
- 生物《生长素2》.doc
- 生物科 - 国立中正大学师资培育中心.doc
- 用Oracle并行查询发挥多CPU的威力.doc
- 频率之维: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与机制探究.docx
- 预购商品房抵押制度的法理剖析与实践路径探究.docx
- 产业集聚视角下长珠三角机电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与启示.docx
- 揭开影子董事的“面纱”:公司法视角下的深度剖析与实践反思.docx
- 筑牢食品安全防线:消费者民事权利保障的多维审视与实践探索.docx
- 鲁股力量:山东省上市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多维贡献与驱动研究.docx
- 食用槟榔的安全风险剖析:多维度视角与应对策略.docx
- 我国中药材价格波动特征、影响因素及生产经营者风险应对策略研究.docx
- 论彩票业政府管制:现状、问题与优化路径.docx
- 全球能源变局下外资石油企业在华投资战略与前景洞察.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