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漳河考

漳河考 成安县境漳河考 根据《中国历史图集》、《漳水图经》、《广平府志》、《成安县志》以及有关史志资料记载与考查,我县自古为河水(黄河)暨漳水(漳河)流域。据《尚书》载:“唐帝尧七十五年大禹治水至于衡漳,”衡漳故道在漳河集(今漳河店)等村(《水经注》载)。漳河源于山西东南,有清、浊两支,清漳源于乐平县(东源)与和顺县(西源);浊漳源出于长子县。清浊二漳汇众流沿河南、河北交界处下流至交漳口(今涉县合漳村)合而为一,向东(或东北)流经,古称衡(同横)漳河。漳河自太行山夹带泥沙而下,至我县因无障碍所阻,故称横决无常,迁徙不定,泛滥成灾。特别是雨季一到,水势猛急,河堤崩溃,大水如不羁之野马,冲毁村庄,淹没田地,危害生命,损折财产,为害甚大。成安人民的迁徙定居,村庄湮废建立,人口之繁衍,事业之衰兴与漳河息息相关。 公元前六〇二年前(东周周定王以前),河水(黄河)从成安古邑乾候东(为晋地内邑),即今东漳河一带由南向北流过。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东迁出境,漳水(即漳河)始由县境西南向东北流过,注入黄河。至秦朝,漳水由邺(今临漳)经今成安大郭庄、西霍村、南鱼口、县城南、化店、南渚、小堤等村出境。 汉代成安县名斥丘。漳水由邺县入境徐村,向东北流经今温庄北、南鱼口、北阳、张庄、西马堤、小堤西、沙窝、大堤西至阎村入即裴(今肥乡县)。 同时,在县境西部,滏水从黄龙入县境,经商城、高母、向阳等村,入肥乡县汇入漳水。 三国(魏)时,漳水由县西部大郭庄村入境,经南连送、北鱼口、县城、西马堤、西野庄、大堤西、固子等村流入肥乡县境。滏水由黄龙入成安,向东北流经商城、高母村北、二祖等村入肥乡,仍注入漳水。 西晋时漳水由县西南邺县入本县亦村,下流过大郭庄、西霍村、后阳寺、张庄、沙窝、大堤西、阎村等村进入肥乡。 滏水流经同上。 南北朝北齐时县名改为成安,漳河从县西南大郭庄入境,向东北流经西霍村、阳寺、北散户、西乡义,再向北偏西流经大堤西、北刘庄入肥乡。 滏水迁出县境。 禹河从县境东部艾束从南向北流过。 隋唐时,漳水由县西南大郭庄入县境,经西霍村、南鱼口、县城南、沙窝,至吕村分为东、北二支。北支经阎村入肥乡;东支向东经辛庄村南、东河入今广平。 宋代漳河仍由大郭庄入境,经西霍村、南鱼口、县城东至小堤西分为北、东二支。北支经西野庄、河疃入肥乡;东支经化店、西乡义、东乡义、河东入广平。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九〇六年),漳河决注城下,水深二丈。绍圣元年(公元一〇九四年)漳河决,水灾。 元代,漳河由县西南徐村入境,流经西霍村、阳寺、张庄、小堤西、固子等村入肥乡。至元元年(公元一二六四年)曾引漳河水灌田,颇获水利。 明初,漳河流经同元代,明成化以前,漳河由县东南郑家庄入境,向东北流经李重村,吕彪村东、郭坊村西、吴家疃村东、漳河店村西、乡义村东、路固村东、东河村东、小堤西村东入肥乡。弘治间其支流阳寺、北阳、连送等不断淹没城郭乡村,为县大患。至正德间,漳河南迁入魏境。万历十六年(公元一五八七年),水复北徙,入本县境。二十三年(公元一五九五年)流入堤东吕彪故道,经甘罗、吴家疃、东河、小提等村入肥乡境。二十八年(公元一六〇〇年)决王林堤,河道改由阳寺。金山、西马头堤、化店、大堤西等村入肥乡。三十年(公元一六0二年)决南豆公堤,河道又改由辛义、霍村、南鱼口、说法台至县城南分为东、西二支。东支由东郭门转小东门北、道东堡、大姑庙入肥乡。据县志记载:“万历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年),阳寺、连送等村夜半河决,居民卧不及防,老幼沉压,壮者漂流,冲人坟墓,暴人白骨,呼号泣哭之声,竟日不绝。水薄城下,浪翻如雷。(水深)相隔仅一雉堞(城垛口)闭门防护,仅免于溺”。嗣后漳河又改由徐村、连送、彭留、北漳、姚堡入肥乡。 清朝顺治九年(公元一六五二年),漳河由徐村徙连送、南、北鱼口,经说法台、抵南门而东。至马头堤、小堤西、沙窝村、庞村、吕村、阎村店、小堤等村入肥乡。次年底稍徙而南里许。十一年(公元一六五四年)夏淫雨连旬,漳水大发绕城,小东门内平地涌泉,未及塞。园照寺后(县城西北处)城崩十余丈,大水涌入城,震荡声闻数里,房屋侄塌,漂没殆尽,仓库版籍尽失,人逃城头避难康熙元年(公元一六六九年)八月大雨五昼夜,漳河大涨,河道由马头堤徙道貌岸然东堡、大堤西入肥乡。是后,年年水淹,岁岁淤塞,城外愈高,城内愈下。八年(公元一六七七年)知县王公楷增修堤防,恃以为因,不大为害。四十三年(公元一七一二年)以后,漳河逐渐平定,复徙而南。六十一年(公元一七二二年)漳河自临漳羊羔村入县境李重村。雍正五年(公元一七二七年)漳河自临漳油房村入县境东南抹疃、至范疃东下赵三村分二支,一走魏县南、一走魏县南、一走魏县北,均至馆陶入卫河。乾隆五年(公元一七四0年)大水趋南支,北支遂涸。六十年(公元一七九七年)六月河水涨发,自临漳三台改流,归入卫河并流。县内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