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屠格涅夫.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二节:屠格涅夫

俄罗斯抒情大师——屠格涅夫 一、作家生活简史 1、童年生活 1818年10月28日,出生于贵族家庭。父亲是个性情温和的退职军官,在屠格涅夫16岁时病逝。母亲是个脾气暴躁的农奴主,她的暴虐给屠格涅夫的一生留下了阴影。 2、求学生涯 1827年(9岁),全家迁居莫斯科。 1833年(15岁)进莫斯科大学学习,次年转入彼得堡大学。1837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言专业。 1838年屠格涅夫去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游历了荷兰、法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等地。1841年回国。 3、两个挚友 1843年25岁的屠格涅夫结识了两个改变了他人生走向的挚友:一个是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堪称屠格涅夫的文学导师。 另一个是法国女歌唱家波丽娜·维亚尔多,堪称屠格涅夫的精神知己,屠格涅夫一生与之保持纯粹的友谊而终生未娶,他旅居法国38年,最终死在那里。 4、人生归宿 1883年8月22日,屠格涅夫在巴黎近郊因脊椎癌去世。 根据作家生前的遗嘱,他的遗体被运回俄国彼得堡,安葬在沃尔科夫墓地的别林斯基墓旁。 二、创作概况 1、长篇小说 50-70年代写的6部长篇小说,代表了屠格涅夫创作的最高成就: 《罗亭》(1856) 《贵族之家》(1859) 《前夜》(1860) 《父与子》(1862) 《烟》(1867) 《处女地》(1877) 《罗亭》(1856) 《罗亭》塑造了40年代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 第三代“多余人”罗亭的性格特征:言行脱节,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罗亭思想敏锐,语言犀利,而行动滞后。 《贵族之家》(1859) 《贵族之家》中的拉甫列茨基,是比罗亭更为不幸的“多余人”,连罗亭的思想热情也没有,是一个生活上全方位失败的弱者。 《前夜》(1860) 《前夜》中出现了平民知识分子“新人”英沙罗夫的形象,这是一个有理想,有牺牲精神的崭新的形象。 《父与子》 表现贵族自由主义者与平民知识分子的交锋,最终以贵族阶级的失败告终。 2、中篇小说 为屠格涅夫赢得抒情大师的是他的中篇小说。代表作: 《木木》(1852年作,1854年发表) 《阿霞》(1858) 《初恋》(1860) …… 《多余人日记》(1850),首创“多余人”一词。 3、散文 (1)《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是世界文学史上描写大自然的杰作。 特点:浓郁的抒情气质;对俄罗斯自然风光的描写;淡化人物和情节。 (2)散文诗 屠格涅夫于生命最后几年,写作的83篇散文诗,这是屠格涅夫一生思想情感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特征 这些散文诗蕴含了屠格涅夫一生创作的所有特色:爱国主义情感;民主主义精神;真挚、善良又忧郁的艺术个性;简洁、抒情、优美、富有哲理的艺术风格。 三、《父与子》 1、情节 写平民大学生巴扎罗夫到贵族出身的同学阿尔卡狄家度假,与其伯父巴威尔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 最后以巴扎罗夫的胜利告终,但他回家后却在为邻村的伤寒病死者作尸体解剖时,不慎割破手指,感染病毒而死。 2、主题 小说表面上描写父辈与子辈的思想“代沟”,本质上表现贵族阶级和平民阶级的矛盾冲突。 作家既真实地表现了平民战胜贵族这一历史事实,同时又对贵族流露出同情、惋惜的态度。 3、巴扎洛夫形象分析 (1)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巴扎罗夫是平民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为自己的平民出身自豪,蔑视没落腐朽、不堪一击的贵族阶级,以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与贵族阶级的优秀人物巴威尔较量,并以无可比拟的优势获胜,体现了平民阶层的力量。 (2)“否定一切”的叛逆精神 巴扎罗夫激烈地反对俄国现存一切制度,以决绝的态度主张打倒一切,这种否定精神被称为“虚无主义”。60至70年代,虚无主义成为对俄国知识青年中一个规模很大的运动中的称呼。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民粹主义”运动。 (3)平等仁爱的处世态度 与贵族阶级不同,巴扎罗夫站在平民立场上看待世界和下层人民,表现了他与平民阶层的密切联系。 但另一方面,他与农民之间也存在隔阂与互不理解。 4、艺术特征(341-342) * * 多余人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系列典型,得名于屠格涅夫《多余人日记》。代表人物是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莫夫。他们生活优裕,受过良好教育,不满贵族生活,想有所作为,寻求新的生活道路。但贵族出身与上流社会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无力从事有意义的工作,只能在无所事事中虚度光阴,在碌碌无为中消耗生命,成为对社会毫无用处的多余人。他们“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只能作一个社会的“多余人”。这一人物系列是俄罗斯文学独有的成就,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