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精编1917—2012 朱栋霖 第十七章:当代电影.pptVIP

中国现代文学史精编1917—2012 朱栋霖 第十七章:当代电影.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艺谋(1951-)陕西西安人。1984年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分配至广西电影制片厂。作为摄影师,《一个和八个》(1984)、《黄土地》(1985)首开第五代美学风范;担任《老井》(1986)主演,获第二届东京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中国“金鸡”“百花”最佳男演员奖;第一次执导《红高粱》(1987),获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及中国“金鸡”“百花”最佳故事片奖。 进入新世纪,张艺谋以《英雄》(2002)转型,开创中国“古装大片”时代。随后的《十面埋伏》(2004)、《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在收获天价票房的同时承受了无数的“口水”和“板砖”。 三部大片中,《英雄》重写历史的冲动最强烈,相应地,其在贯穿“强者至上”的历史观时也走得最远。 首先的问题仍然是直接替暴君辩护。 张艺谋在高度形式化的故事架构中抽空了人物灵魂。 张艺谋在《英雄》中对侠义精神做了“全新的阐释” 1、简述新世纪后中国电影的三种形态。 2、如何看待第四代导演的历史贡献? 3、第六代导演与第五代导演的区别有哪些? 4、如何评价张艺谋《英雄》的历史观?为何需要强调古装片的历史观? 谢晋的一生,无疑是展示旧式艺术家心路历程的橱窗。他先是在文革前拍摄《舞台姐妹》和《红色娘子军》,探求被压迫妇女的解放道路,而文革期间,迫于政治压力,他又与谢铁骊联手拍摄革命样板戏《海港》和革命京剧《磐石湾》,也是样板戏影片中比较乏味的两部。文革后期,谢晋终于完成了自我改造和政治转型,拍摄了以阶级斗争和打倒走资派为主题的四人帮电影《春苗》,这无疑是谢晋的倾心打造之作,也是他一生中拍得最成功的片子,由此成为文革影片的“最高样板”,他本人也随之成为江青文艺路线的劳动模范,这意味着他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内在的精神转型。而文革之后,他又在上影集团的庇护下,再度进行政治转型,拍摄了控诉文革的《牧马人》、《天云山传奇》和《芙蓉镇》。谢晋的墙头草电影系列,正是当时工具型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朱大可:《缅怀钟惦棐,记住尊重人文价值的时代——80年代“谢晋电影模式大争论”的回忆》,章柏青、陆弘石主编:《钟惦棐逝世2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 谢晋影片的“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恰恰是他的功绩。(《谢晋电影十思》,《文汇报》1986年9月13日) 本来就让人困惑的电影现象,似乎越来越让人困惑:在一些偏爱“影像美学”的电影创作者沉浮于商业大潮,转而试图靠拢所谓“谢晋模式”,想用曲折的故事情节去追求“轰动效应”的时候,一向作品最有“轰动效应”的谢晋,却鬼使神差地,推出一部情节淡化、主题朦胧的非“谢晋模式”的《最后的贵族》,这是历史在开玩笑么? (余倩:《谢晋电影的非“谢晋模式”——看电影最后的贵族》,《人民日报》1989年10月28日) 如何理解“时代有谢晋,而谢晋无时代”这话? 我们拍电影不是从形而上出发的,首先想这个故事的意义在哪儿,那样的电影拍出来可能有意义没意思。首先我拍电影是从这东西是否有意思出发的。如果弄完了发现有些内涵可以放进去,我们就往这方面考虑。如果发现不了,没关系,只要它充满了乐趣,就觉得非常的过瘾。……写剧本的时候我不可能到大街上老去问观众, 更多的时候是问自己,这东西是不是行?问自己实际上也是问观众,因为更多的时间我是一个观众,我不是一个导演。我一年拍一二部电影,撑死了拍三部电影。但我一年大量的时间看100 部电影,都是作为观众在看。我觉得我自己的趣味和大家差不多,所以我问我自己的时候,实际上是在问观众。(冯小刚、谭政:《我是一个市民导演》,《电影艺术》2000年第2期。) 姜文曾说:“我不惯着观众,那些连脑筋都不愿意动的观众还愿意干什么?其实人都会变,各式各样的观众都有,我从不迎合观众,也不知道怎样迎合,很难做到迎合。”(雨涵:《一味茶香,百味人生——姜文赵薇邀深圳观众同品绿茶 》《电影评介》2003年第10期) 如何看待电影的“大众趣味”与导演的“艺术个性”之间的关系? 一、十七年及“文革”电影(1949-1966) 背景1:1950年11月8日《文汇报》刊登《西片发行业坚决拥护停映美国反动影片》,同时,苏联影片大举进入中国大陆电影市场,人们开始抛弃资产阶级“腐朽”电影观,从诸如《乡村女教师》、《普通一兵》等影片中接受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和价值标准。 背景2:《武训传》受到严厉批评。新的社会形态需要更加激进、纯粹的革命理想主义体系;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亲自为《人民日报》撰写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孙瑜努力通过影片猜想一个理性、完善、更具人性的思想、教育、文化和道德的价值或意义世界,但这种限于情感愿望范畴的新理想主义之不合时宜,是显而易见的。”——丁亚平:《中国电影简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