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汉语方言与英语对应关系语词例析.docVIP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汉语方言与英语对应关系语词例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汉语方言与英语对应关系语词例析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汉语方言与英语对应关系语词例析 1湖南衡阳人 自由撰稿者;2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教授 博导 【摘 要】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历史语言比较学的方法,以有关人类肢体器官和日常生活用语为论域,通过对古汉语、湘方言、粤方言和少数民族方言与英语语音、语义相应的词汇进行比对,发现不少汉语方言与英语之间存在着许多相对应关系的语词,认为,言语比文字先于发生发展,汉语多民族的方言和希腊语、拉丁语和英语之间在语音上的近似性可能提示在上百万年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进程中,方言、口语在积累和传递知识中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连结世界上多民族心灵的一条丝带。 【关键词】汉语方言、英语、文化人类学 一、引言 中国方言众多,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但它们究竟是以古汉语为母体分化而成,还是从远古祖语分离而来,并与汉语一起构成一个语族暂时还未得而知。[1] 据考证,有些方言词承古而来,加之未因广泛传播过大变化,因此可能是承载历史语言最稳固的语言活化石。学者们认为,相比于书面语而言,“书面语往往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用文字书写的书面语总是受制于口语的发展,有较大的保守性”。据调查,世界上的语言中有三分之二的语言没有文字。”[2]可见,如果“只注重书面语的研究,忽视活的口语研究和语言整体的系统研究”将有失偏颇。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这似乎提示我们,虽然全人类人种和民族各异,但却有许多原始的共性基因有待我们去发现。本文试图以有关人体器官和日常生活用词为例,运用文化人类学和历史语言比较学的方法,通过对古汉语、湘方言、粤方言和少数民族方言与英语语音和语义相应的词汇进行比对,试图寻找在这些语言之间是否存在着某些对应关系的证据,期望开辟医学文化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跨文化领域。 二、例词解析 1、汉语“人”与英语“man” 检索《黄帝内经》,“人”字出现1029次,可见,“人”为中医的基本概念,如“平人”、“圣人”???“真人”等等,“人”,古音读氓,武庚切,民也,即百姓,人。方言词“蛮(man)夷”,意为人,古蛮,莫还切,南蛮,蛇种。秦汉以前,长江以南居住的民族称为“蛮夷”,后改为“百越”,“其实lsquo;蛮夷rsquo;和lsquo;百越rsquo;都是当时民族的自称,而非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与蔑称”。瑶族自称mjie、min或mun,或在其前加ju,jau,即人的意思。据《史记楚世家》所载,熊通说“我蛮夷也”,“楚本熊姓,读熊为(me)”,现代壮语称熊为mui或me,傣族为mi,侗族me”。由此可见,“蛮夷”并非贬义,“蛮夷”之古义应解释为“与蛇虫习居的种族”[3]后来居上的中原人自傲为“龙”的传人时,因所持的优越感便以为“南蛮”为荒芜之地的民族。 以“m”为声母表人种或民族称谓的还有苗族、蒙古族、满族、藏族,“人”发音为(migrave;);澳洲原住民称为毛利人,日本原住民称为毛姆人。“夷”也来源于百越民族的自称,[5]布依自称为puji,有壮族自称为pujai(布越)”,这里的“夷”与“越”为近音,也与“人”为近音,“蛮夷”还可以解读为“蛮人”,这里“蛮”有“手”之意,指能够用手做事干活的人。 2、汉语“手”与英语“hand” 检索《黄帝内经》,“手”一字出现397次,可见,“手”也是中医的常用词。“人”(或man)有“持”之意,因此,hand的词根应为man,hand的语义为抓,捕。《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有“持脉有道”一语,与手持同义。“手”,古音读扪,莫奔切,抚持也。《诗经》曰:“莫扪朕舌”。湘方言“haoda(耗达)”,指用手抓住某物体。壮族读mw,傣族读mw,黎族读mew,侗族读mja,水mja。 在从猿演变为人,人的直立使手变得自由,而手使人的劳动成为可能,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因此,手在人类从低级动物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中意义巨大,少数民族以“蛮夷”自称,实则是想以“手”这个最具有人性特征来界定自己吧。因为,“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4]劳动的双手的确应该是最值得人自豪的器官。 3、汉语“我”与英语“I”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已有“以我知彼”之语,说明那时,“我”已经是一个表示认识主体的代词。古语“我”,施身自谓也。古称孤,攻乎切。壮语发kou,布依附ku,傣kaiu6。英语I来源于拉丁文ego,既含“我”音又含“孤”音。古语卯,音ang,指“我”。《诗经》曰:“人涉卯否”,北方言“我”为“俺”,客家话音ǎn与英语I语音接近。 三、讨论分析 索绪尔特别强调指出,语言与言语不仅性质不同,而且发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