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管理与智慧.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管理与智慧

太和殿 太和殿高35.05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面积约2380多平方米。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规格,最富丽堂皇的建筑。 太和殿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元旦等都在这里庆祝。 中和殿 中和殿高29米,平面呈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2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条,建筑术语上叫歇山式。 每逢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典礼前,先在此休息,接受官员的跪拜礼。每年春季祭先农坛,也先在这里阅视祭文。祭祀地坛、太庙、社稷坛的祝版,也在此阅视。 保和殿 保和殿高27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平面长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屋顶有4条垂脊的亭子形的方殿。四脊顶端聚成尖状,上安铜胎鎏金球形的宝顶,建筑术语上叫四角攒尖式。 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请少数民族王公大臣。自乾隆后期,这里便成为举行殿试的场所。 “和”就是和谐统一。相互差异的事物组织在一起,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就是“和”。 “和”就是忠、信、孝、悌组成的和谐。 “同”是指无差别的绝对等同,是相同事物的叠加,这不可能产生新的事物。 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 “礼之用,和为贵”。组织能够依靠礼制、礼乐达到和谐。和谐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这是以真求美,反过来美也能达真,人们的追求“和”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引导组织趋向于和谐,趋向于“和而不同”的理想状态。 以“和”为核心理念,用忠、信、孝、悌追求组织的和谐。 激发人们的审美判断的潜在能力,让人们能够自觉地依情感而爱美。 追求组织完美化。 审美判断:求美。 核心理念:忠信、孝悌,和而不同。 《说文解字》: “忠,敬也,尽心曰忠”。人与人之间,能相敬且尽心,关系必然和谐,是一种尽善尽美的人际关系。 “信,诚也,从人言”。《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子女能善事父母,关系必然和谐,是一种尽善尽美的人伦关系。 悌,敬爱兄长之谊,如此兄弟和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以忠、信、孝、悌 之美达人和,是实现组织协同的现实途径。 和不是和稀泥,不是没有原则,更不是一团和气。“和”是君子之道,是管理境界,是维护团队凝聚力的德行原则。 “和而不同”的“和”,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对不同的意见和事物,持以宽容态度,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 人和的层次: 心平气和 相互理解 和谐相处 处世待人而言(外圆内方) 要有独立见解,坚持己见; 尊重别人,求同存异; 要通过协商方式,增进共识,取得双赢。 六尺巷 礼部尚书张英(1637~1708)的桐城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与邻居争执。两家在当地都是望族,谁也不甘示弱。张英知道后,修书一封劝解家人,写道:“两家相争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如今只见长城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的家人接信后依照其意,在原地界让出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争。邻居看到张家这样处理,自觉也有不妥,遂仿效张家又让出三尺土地,于是就盛开了六尺的巷道。一时间,两家礼让之举传为美谈。 1、以和为贵,是一种管理艺术,更是安身立命之道。天人和谐,人我和谐,欲理和谐。 2、管理宗旨、思想、手段之间的和谐。要尽可能在作用方向上保持一致,避免作用力相左而产生碰撞、抵消。 3、企业家理欲之间的和谐:利润最大化的诱惑;财富占有欲的诱惑。 许多企业的败局,恰恰在于企业家内心过于执着的财富欲望,这种欲望使他们漠视道德理性。 4、以和为贵,化解人际紧张和冲突,利于管理稳定,实现同心同德,协力合作。 5、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和谐。在一个组织中,各种不同专业、才能和性格的人在不同岗位上,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恰到好处。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 中庸的内容主要包括思维上的“叩其两端”和行为上的“无过无不及”。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主张执中以致和,无过无不及。 中庸并非骑墙、折中,更不是模棱两可,明哲保身;而是在一个复杂时空中,在诸多可供选择的可能性中,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遵循客观规律,作出最合适的选择。 为人处事既要把握永恒的原则,又要顺应变化的环境,因时、因事、因势、因地、因人制宜,力求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以求无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