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点工作手册.docVIP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点工作手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点工作手册

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点工作手册 (第二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免疫规划中心 二〇〇七年 一、监测目的 (一)及时发现病例,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二)掌握我国流脑菌群分布特征、变迁趋势和发病趋势,完善流脑预测、预警机制; (三)掌握流脑疫苗接种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识别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加强预防控制工作; (四)掌握我国流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五)了解脑膜炎奈瑟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及其趋势。 二、监测点的选择 根据近年资料,选择2个流脑发病率高的县(市、区)和1个流脑发病率低的县(市、区)作为监测点。此外,选择监测点时还应考虑: (一)监测人群应足够大(如,人口总数达100万,或5岁以下儿童数达5万); (二)监测点应有分年龄人口数(如,总人口数,0岁~、1岁~、5岁~等); (三)人口稳定(没有大量的人群的移出或者移入) ; (四)监测点医院能够治疗脑膜炎病例,能够进行腰穿并进行基本的实验室检验,如对脑脊液进行生化、细菌检验或培养。 三、监测病例定义 (一)疑似病例:流脑流行季节,出现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症状者,实验室检查末梢血象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 (二)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皮肤粘膜瘀点斑脑脊液外观浑浊米汤样或脓样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并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升高压力增高。可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血急性期血检测到Nm群特异性多糖抗原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出现流脑死亡病例时,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派人对死亡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2)密切接触者调查 密切接触者指同吃同住人员,包括家庭成员、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及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人群。 辖区出现首例流脑病例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密切接触者在其预防性服药前采集咽拭子标本,国家监测点所在县对所有流脑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7天内发现例或例以上流脑病例;了解人群发病居住环境疫苗接种以及人口流动等情况日报告和“零病例”(2)主动监测与主动搜索 (3)学校、托幼机构、工地等集体单位监测 (4)应急接种监测:开展应急接种时,应将接种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和范围、接种人数和接种率等情况,填写附表4逐级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聚集性病例疫情结束后写出调查报告并逐级上报。 (二)实验室监测 实验室监测包括病原学监测、免疫水平监测、健康人群带菌监测和耐药监测等内容。 1. 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1)医疗机构内标本采集 医疗机构发现疑似流脑病例时,无论是否使用抗生素治疗,都要尽快采集病人脑脊液、血液、瘀点(斑)组织液标本,标本要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 脑脊液:采集毫升脑脊液,进行培养分离。 血液:抽取病人全血,20℃保存准备检测抗体,其余全血进行病原培养分离:选病人皮肤上的新鲜,消毒后用针头挑破,挤出组织液,涂片镜检。脑膜炎双球菌比较脆弱,在运送样品或培养物时,应保持样品处于2036℃之间。,检测抗体的血清标本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病例标本后,进行流脑病原检测;收集到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后,进行血清抗体测定。收到标本7天内完成标本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分离的菌株于48小时内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培养阴性的标本每月汇总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标本后,应于7天内完成菌株复核鉴定、菌株的耐药性检测,还应对培养阴性标本进行特异性核酸PCR检测。检测完成后,及时将结果反馈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填写菌株登记表(附表3),于28天内将菌株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天内完成省级送达菌株的复核鉴定。每季度将相关菌株序列分析结果反馈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将检测结果填入个案调查表,并录入数据库,通过网络直报。同时及时逐级反馈检测结果,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结果后,应及时将结果反馈送检的医疗机构。 2. 耐药性监测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病例菌株或密切接触者菌株后7天内应完成耐药性检测。耐药性检测方法推荐使用肉汤稀释法。各省可根据本省实际情况选择药物进行耐药性检测,推荐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美洛培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米诺环素、阿奇霉素、利福平、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等12种药物开展耐药性检测。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将耐药性检测结果汇总分析,于10月底前将结果电子版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附表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对各省上报的病例菌株或密切接触者菌株开展耐药性检测,同时会同有关单位进行耐药性监测平行实验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