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精选.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精选

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 及答题情况分析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张新强 2007年浙江语文卷的几个特点 一、稳中求变   高考语文试卷,既要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又要适度创新。这就是所谓的“稳”与“变”。浙江卷严格以《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命题依据,做到平稳延续;同时,在整卷结构、各大块分值不变的前提下,力图有所创新。 名句名篇默写所用的八个名句,全部来自要求背诵的课文,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如“但孤烟衰草凝绿”中“孤烟”当为“寒烟”,学生如果不理解诗句,根据语境加以判断,就难以分辨这一字之差的诗句。名句名篇今年改为选择题,既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硬背的倾向,又能够增强学生的语境意识。 文学常识的考查也体现了与名句名篇同样的考查思路,即不主张脱离内容的情况下去死记硬背。所以,题型由选择题改为改错题。语料来自虚拟的学生习作,贴近学生实际;重要作家、作品、年代、国别这些要素没有超过考试大纲范围,但适度延伸到有关内容,这种倾向需要引起注意。 文言文阅读考查,语料选自苏轼的《王定国诗集叙》,语句平易,选材方向继续坚持2005年以来的非人物传记方向,客观题(选择题)为实词、虚词各1道,文中信息筛选1道,文章内容赏析1道;主观题将历来的三句翻译改为两句,增加了文言断句能力的考查,断句考查的语料语料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断句能够是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基本功,能有效检测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事实上,如果能够对一段文言文进行正确的断句,证明对这段文言文的理解也有七八分了。虽然,文言文的断句能够考查,在早两年的北京卷中就已经出现,但在浙江卷而言,还是头一次采用。 现代文阅读取消了最后一道多项选择题,改为主观题,一方面让Ⅰ卷选择题、Ⅱ卷主观题的测试分工更加明确,不至于使Ⅱ卷主观题中夹杂着唯一的一道选择题而显得不够和谐,同时也传递了“读写能力的考查将得到进一步加强”的信息。这种做法,2005年湖南卷便开了先河,虽然有“超纲”之嫌,但当时民间舆论赞赏有加,于是,浙江今年也将这种做法移植过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高考,不能只盯着浙江自己,而应该一只眼睛看自己,一只眼睛看别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的省份一些新的动向,尤其是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做法,我们应该借鉴,打造浙江自身的特色。 二、能力为先   从2004年我省开始自主命题以来,浙江卷一直坚持“注重基础考查而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原则,这也是目前全国高考的大方向。 字音、字形仍延续去年的形式,把字音、字形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考查,重视考查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即校勘能力;词语运用的考查,选择的大多是学生平时常用,但容易混淆、用错的词语;病句的语料则大多来自学生平时的错误。这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作出分析解释”的要求,对中学语文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第六大题语言运用与表达历来是高考语文的“实验田”,浙江卷也和大多数省市一样,力求有所突破。如22题要求针对反方观点“美不是客观存在的”仿写反驳句,考查学生仿写能力,一改过去仿写要求形式与内容均与原句相似,而要求句式相似,内容相反;此题还有一个妙处在于:在考仿写的同时,还考查了学生语言的连贯、修辞能力,体现了语用题综合考查学生能力的发展趋势。23题虚拟了一份稿件处理单,让学生拟写终审意见。24题改编自教材中“庄周梦蝶”故事,要求学生写出寓意,寓言以及寓意引导学生辩正思考,从而加强了思辨能力的考查,力图改变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语言形式,忽视思维能力培养的倾向。但是,不管“实验田”的“作物”品种怎样变化,还是万变不离其宗,追求新意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今年的古诗文鉴赏提供的语料是历年来最“全”的一次,唐诗、宋词、元曲各一首,这对开阔考生眼界,体会三类作品在体式和表达风格上的差异无疑是有裨益的。鉴赏评价是语文能力较高的层级,对诗歌作品理解有较高要求。设题中既考查表现手法这一“实”的方面,也考查语言风格这一较“虚”的方面。虚实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第一问填空通过“燕子”表达“兴亡”之感,没有什么难度;但是,第二问要求学生“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即使古典诗词功底达到相当水平,也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思考,就算是语文教师,在考场这么有限的时间里,要做出满意的答案来,也非易事,何况,参考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似乎太完美了。 现代文阅读

文档评论(0)

tazhiq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