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海拔对干热河谷土壤微生物量及活性的影响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activity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in dry-hot valley.pdfVIP

不同海拔对干热河谷土壤微生物量及活性的影响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activity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in dry-hot valley.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海拔对干热河谷土壤微生物量及活性的影响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activity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in dry-hot valley

不同海拔对干热河谷土壤微生物量及活性的影响 薛萐1,2,3李鹏1,2,李占斌1,2,3刘国彬1,3郑 郁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侵蚀与 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2.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 安710048;3.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以四川宁南县金沙江下游的河谷地带为研究区域,选择不同海拔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海拔下土壤微生物量及其活性的变异特 征.结果表明,在干热河谷区,海拔对微生物量、基础呼吸强度、诱导呼吸强度(SIR)影响显著,且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上述指标呈显著线性增加. 在海拔705~1005m处随着干热风影响的减少,微生物量及其活性逐渐增加,其后随着海拔的继续升高,干热风影响降低,微生物量及其活性总体 趋于稳定.海拔1005~1400m可以作为是干热风影响的过渡区.微生物量、基础呼吸强度、SIR具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且变化规律相似,其中干 季微生物量及其活性显著低于湿季.干季代谢商(qCO2)随海拔先降低后升高并趋于稳定,湿季没有显著差异.干季和湿季土壤微生物量与理化 属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干热风是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及其活性的主要 因子之一;从生态恢复角度出发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干热风和水分对土壤和植被的胁迫作用,促进该区域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干热河谷地区;海拔;土壤微生物量 X172 A 1000-6923(2011)11-1888-08 Soilmicrobialbiomassandactivityalonganaltitudinalgradientindry-hotvalleyXUESha LIPeng LI Zhan-binLIUGuo-binZHENGYu 2011-02-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971161);国家 “973”项目(2007CB40720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项 目(QN2009080) 11期 31卷 11期 31卷 分含 populationsandcommunities[M].2nded.Boston:Blackwell ScientificPublications.2000. @@[6]黄建辉,白永飞,韩兴国.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影响机制 及有关假说[J].生物多样性,2001,9(1):1-7. @@[7]杨万勤,宫阿都,何毓蓉,等.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退化成因 与治理途径探讨:以元谋段为例[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1,23(3):9-25. @@[8] CuiPeng,WeiFangqiang,LiYong.Sedimenttransportedby debrisflowtothelowerJinshariver[J].InternationalJournalof SedimentResearch,1999,14(4):67-7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