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民国时期河南灾荒频发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docVIP

民国时期河南灾荒频发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国时期河南灾荒频发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民国时期河南灾荒频发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周楠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 河南郑州 450001   摘要:河南省与四川省、陕西省并列为我国近代灾荒最严重的三大区域,这种与同期中国其他省份相比较而言,发生灾荒频度高、受灾面积广、灾荒危害深的局面与河南省的自身情况有关。这不仅表现在与河南省的地形地势、气候特点、河流分布及森林植被等自然因素相关联,而且更与民国时期河南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诸多社会因素密切联系。   关键词:民国时期;河南;灾荒   一、自然因素[1]   我国数千年以来之所以不断发生灾荒,自然条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是不容否认的。尤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较落后的时期,自然条件的支配力更加显著,这也是事实。[2]因而抛开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去认识该地区的灾荒成因,是片面的,不全面的。所谓自然条件就是指属于人类生活体之外,并给予人类生活以某种程度的阻碍或便利的各种固有的自然力。一个地区与灾荒直接相联系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该地区的地形地势、气候特点、河流分布及森林植被等方面,河南省之所以水、旱、蝗等自然灾害频发,就是与其自然条件有着直接关系。   (一)地形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全境处于北纬31.3deg;-36.2deg;和东经110.1deg;-116.9deg;之间,南北纵横530km,东西横越580km。地势基本上是西高东低。根据中国大陆地貌自西向东呈现出的三个巨大地貌台阶逐级急剧降低的特点,河南在全国地貌中的位置是跨第二和第三两级地貌台阶。正因为河南地势处于全国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西部、南部为连绵起伏的山地,东部乃广阔的平原,山丘与平原分界明显,但丘陵过渡地带很短,所以这就使迎风坡山区极易形成多发性的暴雨中心,还成为全国洪水模数的高值区。丘陵过渡带短,洪水缺乏缓冲,直泻平原,且龚岗、塬地往往切割很深,地高水低,干旱严重。河南省西部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太行山、嵩山、伏牛山等,是水汽自东向西距离海洋最近的第一道屏障。进入河南省的水汽气流主要自东南方向,西部山脉???水汽入流呈迎风坡势态,空中水汽受到地形的影响急剧上升,特别是在地形起伏缺口地带或喇叭口地形的上前方,气流运动更加剧烈,极易产生强烈暴雨。南部山脉为东西走向,在河南省境内呈背风势态,一般对大雨影响不大,但有时北方冷空气势力较强时,也会起到迎风坡作用。因此,在伏牛山东麓、太行山东麓和大别山的北侧经常出现暴雨中心。山丘区坡度陡,一般为1/50-1/500,当遇到大暴雨时汇流速度快,洪峰流量大。从中国东部地区最大流量分布图上可以看到河南省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的东南迎风面,每100km2的区域最大流量值高达6 000m3/s以上,局部地区可达9 000m3/s,伏牛山区可达15 000m3/s,是我国大陆上最大洪流量的高值区。山丘区特大洪水是造成河南省水灾害的根源,而河南省的广大平原都在山区洪水的威胁之下,由山区到平原区的过渡地带又很短,一旦山洪爆发,就直泻平原,往往给下游广大平原带来严重的洪水灾害。洪水过后,雨水稀少,又往往呈现出大面积干旱。在河南省各种复杂的地形中,有两种地形的干旱尤为突出,即丘陵垄岗区和黄土台地丘陵区。前者分布较广,其范围包括太行山的东麓、嵩山的四周、伏牛山东南麓、南部桐柏山、大别山的北麓以及南阳盆地的周围等,海拔高在500m-100m之间,面积约3万km2。这些丘陵岗地大部分为荒山秃岭,植被很差,水土流失严重,地势高亢,缺少蓄水保水条件,除少部分已有灌溉条件外,大部分是“靠天收”,干旱现象严重,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后者分布在洛河与黄河之间广大地区,济源以西的太行山南麓,以及郑州以西、嵩山以北、黄河以南的地区,主要由黄土塬、黄土阶地、黄土梁、黄土丘陵等黄土地貌类型组成,水源缺乏,地高水低,引水困难,干旱严重,是人畜饮水困难地区。另外一些特殊地形地势因素也往往容易引起水灾,如豫西南的南阳盆地地区就是一个多水灾地区。豫南淮河以南多为大别山山地丘陵带,而以北地带一般海拔只有30-50m。最低出在淮河固始县靠省境地带,只有海拔23.2m。这种低洼的地势极易在雨水季节形成洪区,从而造成淮河多水患的状况。地理学家白月恒对于黄河为祸的根源,曾有过如下的分析:“黄河自有始以来,即为中国大害者,其故有五,即水质浊,水势急,水量多,水患骤,水道善移是也,质奚为乎且浊?以其下青海绕河套而出潼关也。沿河多沙土,北风又终年颠覆大沙漠尘土于河床河滩之上,兼之上流水势激烈,坍溃两岸山石,随流磨荡,终成沙砾,以故其水质较他水为浊。势奚为急?因其上流东于山峡,敛其漭漾,弗获横决,然其纵溢之势,沛不可遏,一旦过砥柱下孟津而泻于汜水平原,放乎卫、郑、宋、鲁之郊,漫衍低湿,则向之郁塞不伸者,至此一泻千里,若马走坡,若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